中国利用大数据加强疫情监控与长期公民监视

图片源于:https://theconversation.com/chinas-surveillance-creep-how-big-data-covid-monitoring-could-be-used-to-control-people-post-pandemic-164788

中国在应对COVID-19疫情的过程中,使用了大数据技术来追踪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这一举措涉及到建立新技术,扩展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监控基础设施的重大努力。

在我们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展示了中国国务院计划保留一些这些新能力,并将其纳入国家层面的更广泛的大规模监视方案中。

这可能在长期内导致对公民的监视进一步加强。

这种为了一个目的而采用的监视系统,且在最初目标之外继续使用的现象,被称为“功能蔓延”。

在中国,这涉及到最初为了监控人们的COVID状态和全国移动而收集的大数据,用于帮助控制疫情。

尽管近期在东部中国出现了疫情反弹,但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非常成功。

然而,这次大数据的利用也为当局提供了机会,以补齐国家整体监控基础设施中的漏洞,并使其更加统一,借助疫情这一危机作为掩护,以避免公民的反感。

中国的COVID监控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在疫情期间发生了两个关键的变化,使得更全面的监控得以实施。

首先,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用于收集和监控与疫情控制相关的大数据。

其次,这些数据在省级层面汇总,并传输到一个国家统一平台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主要关注每个人与COVID可能接触的风险水平。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每晚,中国公民都会收到一个称为“健康码”的二维码到他们的手机上。

用户需在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中上传个人信息以验证身份(如身份证号码和生物识别自拍),以及体温、COVID症状和最近的旅行历史。

系统随后评估用户是否曾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

如果用户收到绿色代码,表示可以正常活动;而橙色代码则需进行七天的居家隔离,红色代码则需十四天的隔离。

该系统并不完美。有些人怀疑,因来自疫情重灾区湖北,自己的代码长期保持红色;还有人质疑,为什么他们的代码会在某一天意外变为红色。

还有人报告称,系统错误识别了他们的接触风险。

中国民众对数据收集的看法

多项研究表明,尽管这一系统具有侵入性,但公众对国家控制的大数据监测表示支持,因为其在控制疫情方面十分有效。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公众认为这种全面的数据收集是积极的,并且帮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中的合法性。

中国公众还认为,西方国家的初始批评不公平且虚伪,因为许多国家随后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大数据收集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学者Chuncheng Liu在社交媒体上观察到,这种批评引发了民间显著的反弹。

例如,南澳大利亚州推出新二维码系统时,有网友评论道:

“中国的二维码——‘侵犯隐私,侵犯人权’。

澳大利亚的二维码——‘极佳的新工具’。”

反观中国,关于健康码被重新设计为其他用途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公众抵制。

2020年2月,杭州成为首个实施健康码的城市,但在2020年5月,市政府提出在疫情结束后重新利用该应用(如用于记录人们的生活习惯),遭到了强烈的公民反弹。

更有甚者,2020年12月,北京的健康码数据被黑客攻击,黑客公然发布了名人的生物识别验证自拍以及他们的COVID检测数据。

这些系统如何被用于其他目的

当大数据系统像中国如今这样变得极为庞大时,它们能在大规模上塑造、引导甚至强迫人们的行为。

在监视国家,这种现象的影响令人担忧。

例如,在2020年3月的广西自治区,一名党员建议用疫情监测来“寻找以前无法找到的人”,有效地将健康服务转变为安全工具。

再例如,中国臭名昭著的“社会信用系统”在疫情期间被重新改造。

该系统最初在疫情之前成立,以评估个人及企业的各种“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行为。

良好的信用评分带来了诸如更低的交通费用等好处。

在疫情期间,该系统扩展到奖励“良好的疫情行为”并惩罚“恶劣的疫情行为”。

荷兰的两位学者发现,对以高价销售医疗用品或假冒医疗用品的人实施了惩罚,或者违反隔离措施的人也受到处罚。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让一个人被列入黑名单,进而剥夺其旅行权利或担任公职的资格等多项限制。

正如我们所论述的,关键在于这些监控系统在设计中嵌入透明度与问责制的原则。

如果这些系统没有经过充分测试,或者未来的潜在用途没有受到质疑,人们可能会逐渐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监控与功能蔓延。

至于这些新的监控系统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导中国人民的行为,还有待观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此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们在疫情后被用于非健康目的时。

Ma Lin

Ma Lin is a sports journalist with an infectious enthusiasm for the world of sports. His coverage extends beyond the play-by-play to delve into the personal journeys of athletes and the broader impact of sports on society. Ma's vivid reporting captures the excitement of the game while foster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ole of sports in cultural exchang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