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smh.com.au/environment/climate-change/it-s-good-news-scientists-suspect-history-about-to-be-made-in-china-20240709-p5jsbi.html
几个月来,气候科学家和分析师们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些不寻常的现象正在发生。
这看起来是一点好消息,甚至可能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性意义。
自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不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尤其在过去几十年中风险加剧。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短暂的下降趋势,这些在图表上可以看到,仅仅突显出其它灾难的影响:二战、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更近的COVID-19疫情。
随着全球秩序的恢复,排放趋势再次走高。
2019年,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350亿吨温室气体。
在COVID-19引发的工业生产急剧下滑和经济停滞后,这一数字在翌年骤降了6%。
当时,这一下降让一些气候评论员感到沮丧。
为了减少排放,这样的结果如何能在一个正常运转的经济体中实现?
随着疫情的消退,排放量又如预期般再次上升。
到2021年底,排放的反弹显得非常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排放不仅增长,而且大幅激增。
根据《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2021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长了4.8%。
这部分增长可归因于中国共产党希望恢复国家经济的努力。
为了结束COVID-19带来的经济衰退,中国开始加速建设燃煤电厂,并重启对对碳排放密集的钢铁和混凝土需求旺盛的房地产市场。
但是,最近几个月的数据引起了分析师的关注。
世界经济正在增长,中国经济也在增长,然而,温室气体排放似乎已经达到了峰值。
在去年,或者更早,今年的某个时刻,中国的排放量似乎达到了高点。
如果中国的排放量达到了峰值,全球排放量也可能达到了峰值。
这将意味着,在过去几个月的某个时间点,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污染之间的固执联系被打破,250年来的排放激增得到了遏制。
拉乌里·米尔利维尔塔,亚洲学会政策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也是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是最早公开分析中国排放可能达到峰值的人之一。
去年11月,他撰写了分析报告,指出尽管COVID后的排放激增,中国大规模部署风能和太阳能,以及电动汽车(EV)的增长,洪水引发的海水发电减少等现象,使得排放量显著下降。
他在Carbon Brief的一份分析中写道:“如果清洁能源的建设在去年的纪录水平上持续保持,到2023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是可能的。”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2023年,受益于中国的清洁能源浪潮,全球对可再生技术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对化石燃料的投资。
从近距离观察,这种“清洁能源的建设”让西方观察者们感到惊讶。
上个月,澳大利亚智能能源委员会带领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参观可再生能源工厂和上海新能源大会,该会议吸引了50万人次的参与。
该团体参观了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目睹了两个生产线,每36秒生产出一辆完成的电动汽车。
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以超快的速度生产汽车。
安全能源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气候能源金融创始人蒂姆·巴克利指出,在TW Solar拥有的一家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中,他长期望望着一条长达半公里的生产线,直到看不到尽头。
“我看到了一面长达半公里的生产线,不见工人身影,一切全是机器人。”
前昆士兰州州长安娜斯塔西娅·帕拉斯楚克,现在担任该委员会的国际大使,她回忆起参观一家电池制造商时,该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部门有21000名员工,较去年增加了5000人。
巴克利表示,这最后一点是理解这种高速工业革命的关键。
随着2023年的到来,中国每周安装的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相当于澳大利亚最好年份的一整年的量。
但如果没有电池技术的提升,这种能源无法存储和在晚上使用,这使得中国在电池技术方面的进展成为关键一步。
在5月,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宣布了一款新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该车声称在单次充电和加油的情况下可以行驶2000公里。
对电池制造的巨大投资降低了成本。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过去一年,中国的磷酸铁锂电池单元的价格平均下降了51%,降至53美元(约合78澳元)每千瓦时。
彭博新能源财经指出,去年全球电池的平均价格为95美元每千瓦时。
这并不是说中国是环境的“白衣骑士”,巴克利说。
在部署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去年,中国每两周就建造一个燃煤电厂。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国正在这样做,”他说。
“它想用煤来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这样可以逐渐摆脱对外油的依赖。
它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业和先进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切的环境利益只不过是中国的佐料。
《巴黎协定》背后的理念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该协议条款承认,尽管发达国家在过去250年中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碳排放,导致自己富裕,应迅速减少排放,发展中国家则有权在较晚的时间达到排放峰值,从而改善其人民的生活。
根据这一协议,中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排放峰值。
看起来它在提前六到七年内达成了这一目标。
米尔利维尔塔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点。
根据《巴黎协议》,各国必须不断更新其目标,使其更具雄心。
这些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下一轮计划在明年年初进行。
鉴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现在它有机会提升未来目标,在排放达峰时间表和2035年前可实现的减排量方面设定更雄心勃勃的目标,米尔利维尔塔在6月《对话地球》中发表的分析中写道。
“2023年可再生能源部署的戏剧性加速,打开了比预期更雄心勃勃的目标设定的可能性。”
如果中国维持这一轨迹,从2023年到2035年减排至少35%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将使中国在2060年实现净零目标的可信性和可实现性具备,也为全球稳定气候接近《巴黎协定》的目标提供了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