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和王齊麟在巴黎奧運贏得金牌,重燃台灣身份與自決的地緣政治熱潮

图片源于: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4-08-05/an-olympic-gold-win-spotlights-growing-geopolitical-strain-between-china-and-taiwan

台灣的李洋和王齊麟在巴黎夏季奧運會的男子雙打金牌賽中,擊敗中國的梁偉鏗和王昶,站上頒獎台,這是台灣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首枚金牌,並迅速激起了關於台灣身份和自我決定的地緣政治熱潮,甚至引發了對於熱情粉絲慶祝方式的爭論。

在周日的比賽中,李洋和王齊麟從台灣出發,擊敗了中國的梁偉鏗和王昶,奪得男子雙打的第一名。

這場勝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因為中國聲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儘管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許多台灣公民拒絕承認這一主張,認為該島嶼不受中國的控制。

有相關記錄:本篇文章的先前版本錯誤拼寫了台灣觀眾陳賢怡的名字,將其寫為陳喜怡。

「贏得冠軍的感覺太棒了,而擊敗中國的感受更好,」35歲的台北電影和電視製作人陳賢怡表示,他在家中單獨觀看了這場比賽。

李洋和王齊麟在奧運會男子雙打金牌賽中擊敗中國的梁偉鏗和王昶後,慶祝勝利的瞬間。(金振榮 / 美聯社)

中國對台灣的聲索使得2300萬人的台灣幾乎被排除在大多數國際活動和組織之外,包括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

奧林匹克運動會也不例外。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使用專門的旗幟,奧運會標誌取代了台灣國旗。

周五,一名觀眾在巴黎奧運會的羽毛球比賽中發佈了視頻,顯示一名男子從一名女性手中抓住一塊寫有「加油,台灣」的綠色標誌,然後撕裂它,隨後他被保安帶走。

其他觀眾報告指出,場館保安已沒收了展示台灣顏色和標誌的物品。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禁止在奧運會上展示政治信息和未參加奧運的國家旗幟。

在聲明中,台灣外交部週六譴責視頻中的男性觀眾的行為,並表示將協助其他希望報告類似事件的人。

針對另一事件中,保安沒收了一條寫有「台灣」的綠色毛巾,外交部表示將向主辦方報告執法過度的情況。

周日的勝利後,台灣的粉絲沉浸在金獎的喜悅之中。

「我非常興奮,」32歲的台北演員賴子怡表示,他與室友一起在家觀看了比賽。「感謝台灣的運動員讓全世界看到台灣。」

另外約有1000名支持者聚集在台北最大的火車站觀看比賽直播。

球迷在巴黎的Porte de la Chapelle體育館外揮舞台灣的旗幟,為台灣在羽毛球比賽中擊敗中國而歡呼。(迪塔·阿蘭卡拉 / 美聯社)

中台之間日益惡化的地緣政治對抗在近年來加劇了敵意。

中國針對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加劇了緊張局勢,因為他們認為有助於台灣獨立的發展已經發生。這包括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訪問台北,以及今年早些時候當選的賴清德被北京視為「分裂主義者」。

許多台灣人也對中國的軍事和政治壓力產生了警覺,並在努力區分島嶼與中國大陸的身份方面,拥抱本土的食物、歷史和文化。

賴清德總統在社交媒體上祝賀這對羽毛球選手,讚揚他們為「台灣隊」的代表性,並表示:「你們的團隊合作與堅持讓這次驚心動魄的勝利成為所有台灣人的驕傲時刻!」

在過去幾年中,台灣成為美中關係惡化的焦點。雖然美國不承認台灣為國家,但其與台灣政府保持非正式關係,並根據《台灣關係法》有義務向其出售自衛武器。

隨著美中關係日益對立,對台灣的政治支持有所增加。今年早些時候,拜登總統簽署了一項法案,其中包括提供80億美元的援助給台灣,這遭到中國政府的反對,並認為此舉支持「分裂力量」。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運動評論員對於奧運會的失利表示惋惜,同時強調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如此可惜,贏或輸,台灣肯定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輸給這一對實在令人沮喪!」一名擁有640萬粉絲的微信博主這樣寫道。

另一位擁有408000名粉絲的博主指出,中華台北隊只能使用奧運會批准的旗幟和國歌。「總有一天,五星紅旗和《義勇軍進行曲》會響起,」該用戶這樣說,指的是中國的國旗和國歌。

楊是《泰晤士報》的職員,吳是特派記者。

Chen Ling

Chen Li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and her focus on the human element of news. Her features capture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Australian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mmunity. Chen'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readers, and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ed light on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