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

图片源于:https://thediplomat.com/2025/01/year-of-the-known-unknowns-australia-china-relations-in-2025/

2024年,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主政下,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巩固了之前开始的融冰进程,进入2025年,然而,该关系将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

2024年,澳中关系巩固了一种在2022年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政府当选后所体现出的稳定轨迹。

这一年,随着活龙虾出口的恢复——这是北京针对澳大利亚施行经济胁迫行动的最后一项商品,最终贸易限制被解除,高层双边交流也加速展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3月份访问澳大利亚,并于9月份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与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彭妮·黄举行会晤。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6月份访问了澳大利亚,10月则迎来了五年来首个澳大利亚跨党派代表团访华。

11月中旬,阿尔巴尼斯与习近平在里约热内卢的G20峰会期间会晤,这是两位领导人之间的第三次双边会议。

在这些会议之间,双方还就外交、商业、经济和国防等关键领域进行了重要对话。

然而,关系改善并非一帆风顺。

进入2024年初,澳大利亚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公开表达了对 espionage 和外国干预活动的担忧。

5月份,发生在黄海的一起危险举动中,中国战斗机在一架澳大利亚海军直升机的飞行路径上投放信号弹,阿尔巴尼斯对此表示“不可接受”。

全年,中国官方媒体持续批评AUKUS和四方安全对话,指责澳大利亚在南中国海参与联合军演,并采购美国的战斧导弹。

虽然这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摩擦,但并未阻碍双边关系逐渐改善的总体轨迹。

然而,进入2025年,澳中关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未知因素。

其中许多与两个政治的“未知不确定性”相交织:即即将进行的澳大利亚联邦选举的结果,可能会见证联盟党政府的回归,而其与北京关系的管理历史相对复杂;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决定,这可能加剧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安全同盟与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之间的矛盾。

虽然有许多潜在因素可能对双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但有三个领域尤为突出:

(1)贸易与关键矿产;

(2)AUKUS和澳美同盟的发展;

(3)南海紧张局势加剧。

贸易与关键矿产

随着华盛顿新政府看似陷入前特朗普顾问史蒂夫·班农所称的“经济战争”之中,堪培拉在安全与贸易关系的导航将变得更加具挑战性。

新一阶段贸易紧张局势的第一发信号已经打响,特朗普当选总统后承诺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征收超过60%的全方位关税。

澳大利亚在安全伙伴关系上持续寄予厚望,而在贸易冲突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的立场则显得颇为讽刺。

尽管如此,堪培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与北京的立场相呼应,特别是在应对其安全盟友的贸易措施时。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内部分析已预测,如果美国和中国之间爆发“极端”的贸易战,将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影响。

其他人担心,美国的保护主义将对全球自由贸易秩序造成更大损害,而该秩序正是推动澳大利亚繁荣的关键因素。

此外,与特朗普提议的措施相牴触的是,澳大利亚在发达国家中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高度互补,仍然为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在技术行业方面,澳大利亚也因中国制造过剩而受益,这一现象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是一个困扰,同时为澳大利亚的资源行业带来了持续的繁荣,并在其制造业轻薄的经济体系中造成了较小的竞争挑战。

尽管有一些显著例外(例如华为禁令),堪培拉在地缘经济战略方面的历史往往表现出较为宽松的态度。

澳大利亚所面临的挑战在于,这一立场使其在出口收入上对中国的商品高度依赖,而这些商品在大国竞争中具有巨大的战略重要性。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高品质铁矿石,这也是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和军事实力的重要资源。

据悉,2014年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要求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托尼·阿博特停止对中国铁矿石的出口,但遭到拒绝。自那次会谈之后,向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的价值已经有效翻倍(尽管预测未来会出现下滑)。

到了2025年,如果情况相似,堪培拉可能会作出相似的反应。

更为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在关键矿产方面的贸易——在堪培拉决定阻止部分中国投资进入国内产业后,已成为双边关系的矛盾来源。

澳大利亚既是关键矿产的主要生产国,又是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的成员,该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开发“多样和可持续的关键矿产能源供应链”来对抗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当前的现实是,中国在精炼和加工方面占主导地位,仍然是澳大利亚原材料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在采矿能力上重要的投资者。

这一情况尤其适用于澳大利亚近120亿澳元的锂出口行业,其中97%的锂出口到中国,且该行业获得了包括天齐锂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的重大投资。

澳大利亚将采取何种方向,可能在于堪培拉的政策制定者是否采纳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法,同时也高度依赖华盛顿的政策决定。

在前者方面,堪培拉对于中国在镍方面的倾销行为表示担忧,认为其可能削弱竞争者,而对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运作则提及,导致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被迫放弃海外资产。

还有一个反对中国投资的因素是北京近期决定限制分享精炼和加工技术,这与澳大利亚希望让其关键矿产伙伴帮助其提高价值链水平的目标背道而驰。

华盛顿新政府的政策同样至关重要。

在2023年宣布对澳大利亚关键矿产企业的保护措施后,2024年9月,美国进出口银行宣布与出口融资澳大利亚合作,允许两国企业获得对两国机构的融资支持的简化接入。

但尚不确定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是否会继续走这条平衡主权能力关切与建立多边关键矿产产业生态的道路。

由于澳大利亚的关键矿产行业主要受益于电动车/绿色能源产业,而非半导体和其它关键技术,若特朗普真的兑现其废止IRA并放弃当前拜登政府的绿色能源政策,这可能为堪培拉解决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关系铺平道路。

这或许与特朗普的高调支持者,也就是特斯拉品牌的拥有者埃隆·马斯克的影响有关。

AUKUS和美澳同盟

安全领域也存在潜在挑战。

虽然阿尔巴尼斯政府的积极参与AUKUS安全伙伴关系尚未妨碍堪培拉与北京的关系,但中国官方媒体对这一协议的高度关注表明,这可能成为双边关系中的更大楔子。

随着美国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表示AUKUS核潜艇将在台海冲突中成为重要资产,北京对AUKUS的担忧愈发加剧。

尽管北京至今主要集中于AUKUS的第一支柱:核动力潜艇的组成部分,但关于第二支柱,也就是在尖端军事和双用途技术合作方面的担忧正在加深。

例如,《上海观察者》的一篇评论指出,第二支柱“对中国区域安全视角构成更大的潜在威胁”,而《环球时报》则称这是在技术合作的名义下推进“北约在亚太地区”的一种行为。

随着这一切的发生,北京撰写的一种叙事认为,美国向澳大利亚转移的防御能力正在推动堪培拉“日益增加”或甚至“前所未有”的军事雄心。

AUKUS对澳中关系的影响再次取决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大国紧张关系是否升级。

另外,美国的造船限制及潜艇项目的不足也是一些共和党人深感担忧的问题,这使得外界对潜艇协议的持续可行性产生疑虑。

加之特朗普倾向于将“美国优先”的理念置于核心,这可能会导致华盛顿收回对分享敏感技术的计划,或者重新谈判两个支柱并提出堪培拉可能不太愿意接受的新条件。

另一方面,特朗普可能试图利用美国技术转移的优势,巩固美国的同盟指挥结构——这将加剧中国对澳大利亚屈从于美国战略利益的指控,进一步增加澳大利亚在两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的暴露。

南海问题

北京在南海内外日益激进的执法行为将继续给堪培拉带来重大挑战。

2024年,南海的危险行动达到了一个新阈值,包括中国海警舰船碰撞菲律宾船只,利用高压水枪对付菲律宾船只,以及用锋利器具毁坏充气船及设备——后者导致一名菲律宾海员受伤。

12月中旬,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在与过去评论一致的情况下,指责菲律宾:“破坏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并同时寻求美国及其盟友的支持。

发言人表示,“更多的挑衅将导致更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中国绝不会退缩。”

尽管澳大利亚与菲律宾之间没有共同的防御条约,但在过去两年中,澳大利亚不断拓展与菲律宾的军事关系,并参与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联合巡逻和军事演习,这使得澳大利亚有可能卷入和中国军事或海警资产的潜在致命冲突。

特朗普政府若偏离拜登政府对于中国在南海侵犯行为的偏好回应方式(即通过口头谴责及事后演练),直接干预与中国舰船的危险交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澳大利亚部队卷入升级冲突的风险。

其他问题

其他一些因素在2025年也值得密切关注,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和技术研究合作的下滑;中方的网络攻击、间谍活动和外国干预;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竞争;以及堪培拉如何在其担任CPTPP委员会主席时处理中国和台湾的CPTPP申请问题。

再者,台湾海峡可能引发冲突的潜在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无论2025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显然在澳中关系中没有任何自满的理由。

Chen Ling

Chen Li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and her focus on the human element of news. Her features capture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Australian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mmunity. Chen'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readers, and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ed light on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