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国际通勤:跨越8800公里的求学之旅

图片源于:https://www.sbs.com.au/news/article/8-800km-commute-chinese-student-travels-to-australia-weekly-to-attend-university/bhblojv2z

当顾广丽的手机开始震动,收到了成千上万的通知时,他意识到自己“走红”了。

这位28岁的年轻人将一段名为“挑战世界上最长的上学通勤”的视频分享到了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中国版本的TikTok。视频记录了他每周从中国山东省德州市到墨尔本进行面对面上课的8800公里旅程。

“一个往返大约需要72小时,单程大约需要10到13小时的飞行时间。”他告诉SBS普通话。

八年前,顾广丽首次来到墨尔本,在此期间完成了游戏设计的本科学位和RMIT大学的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在今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决定搬回家乡,成为一名“国际通勤学生”。

“我通常在周一早上出发前往墨尔本,周三晚上能回到家。”顾广丽说。

从八月到十月,他进行了11次通勤,每次往返的费用大约为1500美元。他表示,这个费用与他在墨尔本的月生活成本相当。

“总体费用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我认为在中国花的钱更划算,因为这里的整体成本较低。”

顾广丽表示,他成为“国际通勤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想花更多时间和家人及女朋友在一起,他们都在德州市,并为毕业后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在决定这个计划之前,顾广丽研究了中国的海外学位认可和招聘时间表,并评估了远程管理课程的可行性。

“我发现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班非常频繁,多个航空公司在运营,所以我尝试了一下……结果发现还是蛮可行的,没有遇到任何重大问题。”他解释道。

“我更喜欢中国的环境和便利。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我也希望能多花时间陪陪家人。”

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学生在州际之间通勤学习。

黄汉特是一名在阿德莱德大学学习的中国国际学生,他于二月份搬到悉尼,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跨州通勤”旅程,以完成自己的市场营销研究生学位。

这位27岁的年轻人自2016年以来一直生活在阿德莱德,在那里完成了基础和本科课程。

黄汉特告诉SBS普通话,他通常每个月从悉尼飞往阿德莱德一次,往返同一天。

“我通常早上6点到达悉尼机场,赶上最早的飞机到阿德莱德,刚好在10点的课开始前到达。课程结束后,我在下午5点赶着晚上航班返回悉尼,通常很晚才到家。”

与顾广丽一样,黄汉特的决定也部分是出于爱情——他的女朋友住在悉尼。他还提到,悉尼的共享住宿成本较低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是他决定跨州通勤的主要原因。

“经过计算,我发现住在悉尼和女朋友一起生活的成本比我自己留在阿德莱德学习要便宜许多,我们节省了近一个月的房租,大约2000美元。”黄汉特称。

“而且,在阿德莱德找市场营销工作并不容易,而悉尼这里有更多机会。”

国际通勤会成为主流吗?

顾广丽并不是唯一一个选择国际通勤生活方式的人。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国际学生们发布标记有“中日通勤”、“中韩通勤”和“中俄通勤”的视频并不少见。

在珀斯的科廷大学的中国媒体和流行文化学者龚倩博士认为,短期国际通勤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际学生的一种“更常见的做法”。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例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或新加坡,我认为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进行一段时间的国际通勤。”她表示。

龚博士解释说,与早期的中国留学生相比,新一代学生更重视与家人保持联系。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回到中国。

“我看到学生提到选择澳大利亚的一个原因是这里与中国的时差较小,而在美国,相比之下,打电话或视频聊天与家人并不方便。”她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通勤可能会变得不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国际通勤并不适合所有人

随着顾广丽国际通勤视频在网上的传播,他也开始面对一些批评。抖音上的一些评论将他称为“富二代”,并质疑他的学位价值。

蒙纳士大学的高级讲师张宏志博士表示,从多个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因素来看,国际学生要考虑的决定是否进行国际通勤的因素相当多。

“如果在澳大利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我相信他会更倾向于邀请家人来澳大利亚,而不是每周飞回中国。”张博士说。

尽管旅行和相关费用相当可观,但张博士表示,国际通勤并不一定减少学习质量。

“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是学生在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解释道。

张博士指出,自疫情以来,大学已经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许多阅读材料现在都是提前在线提供的。无论学生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其他地方,他们都能提前做好上课准备。”

在12月初,顾广丽回到墨尔本,为本月晚些时候的毕业典礼做准备。

回顾作为国际通勤者的三个月旅程,顾广丽将其描述为一次“大胆”的实验,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经历,还让他对规划未来变得更加自信。

但他表示,国际通勤并“不是适合每个人”。

“如果你快要毕业或者课程负担较轻,并且有时间和能力去计划这样的日程,我觉得值得一试。

“但如果你在国外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有限,我建议将注意力集中在尽快融入当地生活上,我认为这对你未来的意义更大。”

Ma Lin

Ma Lin is a sports journalist with an infectious enthusiasm for the world of sports. His coverage extends beyond the play-by-play to delve into the personal journeys of athletes and the broader impact of sports on society. Ma's vivid reporting captures the excitement of the game while foster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ole of sports in cultural exchang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