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政界针对达尔文港租赁的争议

图片源于:https://theconversation.com/alarmist-nonsense-labor-and-coalition-dismissed-security-risks-over-the-port-of-darwin-for-years-whats-changed-253941

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和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Peter Dutton)均已承诺将剥夺中国公司陆桥(Landbridge)对达尔文港运营的租约。

陆桥于2015年10月以5.06亿澳元的价格从北领地政府手中购买了该港口的99年租约。

在澳大利亚的政治体系中,像阿尔巴尼斯和达顿这样由民众选举产生的代表有权做出此类决策。

然而,澳大利亚人希望并且期待这些决策是基于最佳可用建议,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联邦选举前的国内政治斗争。

尤其是在这样的举动可能提升外商投资者对主权风险的担忧时,更是如此。

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Richard Marles)拒绝透露安全机构是否建议澳大利亚重新控制港口,联邦党派也未对其新立场提供理由。

媒体报道常常引用“防务专家”,声称中国对租约的拥有涉及不可接受的风险。

然而,澳大利亚最高国家安全官员的长期和一致建议正好相反。

陆桥在2015年获得港口租约时并不需要堪培拉的批准。

尽管如此,该公司在交易达成前四个月便通知了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表示有意提交竞争性竞标。

国防部和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ASIO)对此进行了“全面审查”。

时任国防部秘书丹尼斯·理查德森(Dennis Richardson)表示:

“我们一致认为,这笔投资在国防或安全方面不应受到反对。”

理查德森在2015年的参议院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他“没有意识到澳大利亚国防军高级领导层有任何担忧”。

当时澳大利亚国防军首席指挥官马克·宾斯金(Mark Binskin)在同一听证会上表示:

“如果船只动态是问题,我可以在码头的鱼和薯条店坐着……观察船只进出,无论它是谁拥有。”

一些分析师在交易后也提出了担忧,但这些担忧在具有高度机密国家安全信息的官员中几乎被嘲笑。

例如,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分析师警告说,拥有该租约的中国公司“可能促进对澳大利亚国防军的行动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部署的情报收集”。

理查德森称这种说法是“业余时间”的表现,表示:“人们似乎从未听说过侦察卫星所提供的高空图像。”

分析师还认为,中国可能会获得有关澳大利亚或美国军舰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系统“发出的信号”的有价值信息。

理查德森对此表示,这种说法“荒谬”。

甚至还有人声称,港口交易将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便于进入澳大利亚”。

理查德森称这属于“危言耸听的胡言乱语”。

任何外国海军舰艇的访问必须经过国防部的批准,而不是商业港口运营商。

分析师还声称,陆桥的董事长叶成(Ye Cheng)是“高级共产党官员”,该公司是与国有企业、共产党及PLA紧密相连的“商业前线”。

这一说法被一位中国法律和公司治理专家驳斥。

值得一提的是,当陆桥在2017年面临财务困难时,它不得不以高利率借款。

这在私人拥有的中国公司中是常见的,但与国有企业及党派关系密切的公司能够在国有银行获得补贴贷款。

历次审查重申了这一决定的合理性。

当外交部长朱莉·比晓普(Julie Bishop)在2018年被问及对达尔文港租约是否仍有安全担忧时,她回答,国防部“没有任何担忧……情况依然如此”。

在中澳关系在随后的几年中恶化期间,莫里森政府在2021年审查了这一交易,结果发现依然没有充分的国家安全理由推翻该租约。

最近18个月,阿尔巴尼斯政府的另一项审查也裁定“没有必要变更或取消租约”。

它的结论是:“现有的监管系统能够有效管理对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达尔文港)的风险。”

在上周末宣布其重新获取达尔文港的承诺时,达顿提到了“情报机构的建议”,暗示澳大利亚的战略形势恶化。

然而,显然在达顿做出这一承诺时,联盟党尚未收到有关与达尔文港特别相关的安全风险的情报简报。

反对党领导人仅在周一向政府发出请求,要求获取支撑阿尔巴尼斯承诺重新购回港口的国家安全建议。

现实情况是,如果阿尔巴尼斯和达顿现在突然真心认为达尔文可能需要作为与中国军事冲突的一个中转站,那么强行出售目前由中国公司运营的几个商业码头将是极其不足以应对的回应。

他们反而应该承诺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升级,最可能是新建一个港口设施。

早在2019年,关于该设施的规划就已经被提上日程。

他们没有这样做,这确实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Zhao Qian

Zhao Qian is a business journalist with an exceptional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report on economic trends that shape the marketplace. His insightful coverage of the business world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economic dynamics that influence the Chinese-Australian community. Zhao's reporting is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serves as a catalyst for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eth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