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皮亚斯特在中国大奖赛赢得首个杆位胜利

图片源于: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3-23/oscar-piastri-wins-formula-1-chinese-grand-prix/105060746

澳大利亚的一级方程式车手奥斯卡·皮亚斯特在中国大奖赛中成功将他的首个杆位转化为胜利,而三名竞争对手在赛后令人震惊地被取消资格。

麦克拉伦车手在上海的表现完美无缺,赢得了中国大奖赛,队友兰多·诺里斯排在第二,梅赛德斯车手乔治·拉塞尔获得第三名。

这一胜利意味着去年的车队冠军麦克拉伦在本赛季的前两场大奖赛中均取得了胜利,此前诺里斯在上周的墨尔本夺得了胜利。

与此同时,麦克拉伦的竞争对手法拉利则遭遇了惨重的打击,查尔斯·勒克莱尔和刘易斯·汉密尔顿在赛后被取消资格,尽管他们分别在第五和第六名完赛。

在赛道前方,皮亚斯特面带微笑,赛后受到麦克拉伦首席执行官扎克·布朗的拥抱,表彰他出色的表现。

在上周的家乡比赛中因失误错失领奖台后,皮亚斯特在上海的表现十分出色。

“太棒了,大家。非常、非常棒的工作,”皮亚斯特在过终点后通过车队无线电说道。

“非常感谢。赛车感觉很好;团队的努力太棒了。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周末。”

澳大利亚车手的起步并不算完美,但他成功挤过拉塞尔并在第一个弯道保持了领先,而诺里斯则在拉塞尔遭遇困境时跳升至第二位。

世界冠军马克斯·维斯塔潘则从第四位起步掉至第六位,被两台法拉利超越。

皮亚斯特在开局的几圈中充分利用了干净的空气,保持着对诺里斯的领先,同时所有车手都在应对高磨损的赛道上的轮胎状况。

在第14圈结束时,皮亚斯特在领先的位置进行换胎,拉塞尔也在第三位同时进 pit,而诺里斯则要等到下一圈才能换上新轮胎。

中国大奖赛的胜利为皮亚斯特去年在匈牙利和阿塞拜疆的胜利增添了一笔。

在比赛中,皮亚斯特保持了领先地位,而诺里斯被拉塞尔超越,后者利用换轮胎多的额外一圈取得了优势。

不过,诺里斯在几圈后再次抢回了这个位置。

而当他如愿超越未换胎的威廉姆斯车手亚历克斯·阿尔本时,皮亚斯特已经在第20圈建立了超过四秒的领先优势。

当大家都认为周日比赛需要两次进 pit 时,单次換胎的策略显然成了最佳选择。

在极热的天气和G力的影响下,F1车手们的应对能力成了关键。今年引入了一项新的规则,实施冷却系统以帮助F1车手保护他们的健康。

汉密尔顿在被取消资格之前,第二次进 pit,期待能够追赶在老轮胎上的竞争对手。

但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世界冠军维斯塔潘在比赛后期展现出强劲的速度,超越了勒克莱尔取得第四名。

与此同时,皮亚斯特则显得冷静而从容,他的优势在与诺里斯的对决中始终保持在两秒以上。

诺里斯在第43圈时开始感到轮胎问题,圈速减慢,给了皮亚斯特控制比赛节奏的机会,最终顺利引导他走向胜利。

勒克莱尔和阿尔派的皮埃尔·加斯利均被取消资格。

查尔斯和加斯利的赛车在重量检查中发现少于最低重量要求800kg。

而汉密尔顿则因后滑块的厚度未达到运动技术法规的要求而被取消排名。

汉密尔顿作为前三名比赛中的获胜车手,在上一日的F1短跑比赛中获胜后,赛后被移出了列车名单。

关于勒克莱尔和加斯利的报告表明,这两辆赛车在首次称重时是符合要求的,但在移除两升燃油后,这两辆车的重量跌破了800kg的设定。

针对汉密尔顿而言,他的后滑块在检查时厚度低于9毫米。

后滑块,即车底的板子,是调控F1赛车行驶高度的部件。

在大奖赛期间,这一部件通常会与地面接触,时间久了会磨损。

但它的厚度不得少于9毫米,而汉密尔顿的后滑块则实测显示左侧为8.6毫米,中心线8.6毫米,右侧8.5毫米,均低于规定的厚度。

“车44的后滑块组装部件经过测量,发现其厚度薄于9毫米,违反了技术法规第3.5.9条。”负责检验的裁判报告中写道。

“在听证会上,车队代表确认上述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并表示所有必要程序都得到了正确的执行。”

车队也承认没有任何减轻处罚的情况,这纯粹是团队的失误。

“裁判认为违反了FIA一级方程式技术法规第3.5.9条,因此应对这种违反行为施加标准的处罚,即取消资格。”

勒克莱尔在第五名到达终点,身后的汉密尔顿排在第六,而加斯利则在第11名未能得分。

这一变化意味着埃斯特班·奥康以第五的位置完赛,创造了哈斯的一个重大成绩。

梅赛德斯的新秀基米·安东内利第六,接下来是亚历克斯·阿尔本(威廉姆斯)、奥利·贝尔曼(哈斯)、兰斯·斯托尔(阿斯顿·马丁)及卡洛斯·塞恩斯(威廉姆斯)。

Chen Ling

Chen Li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and her focus on the human element of news. Her features capture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Australian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mmunity. Chen'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readers, and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ed light on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