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跨文化对话继续深入开展

图片源于:https://johnmenadue.com/post/2024/10/while-you-werent-looking-meeting-china-in-sydney/

2024年10月11日

在澳大利亚媒体其他地方关于中国的讨论可能集中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国防和安全问题上,但几天前,澳大利亚七所大学和中国及台湾的十五所大学的社区领袖、学生和学者在悉尼西部大学的帕拉玛塔校区相聚。

大约一百名代表齐聚第十届澳大利亚-中国跨文化研究研讨会和第九届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会议。尽管受到疫情和双边关系紧张的干扰,这些对话仍然持续进行,汇聚了那些旨在跨越文化和政治分歧、促进理解的人们。

许多论文关注文学。伍伦贡大学的温杰·奥蒙森(Wenche Ommundsen)谈到了中国澳大利亚小说和其他作品日益增多,称其独特而有趣的视角正在帮助塑造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方向。中国澳大利亚人在这一领域及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的贡献是会议的一个主题,会议还探讨了中国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深厚兴趣。

并非所有讨论都集中于文学和艺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曦和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所长詹姆斯·劳伦森(James Laurenceson)讨论了近年来澳大利亚与中国在各个科学领域合作明显增加,正如他们在各大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联合论文数量所证明的那样。这与劳伦森对贸易和经济关系的温和乐观预测完美契合。

一篇让我感兴趣的论文来自中国南通大学的张莉(Lily Zhang),她探讨了1979年小说《孔子的谜团》(_The Confucius Enigma_)的主题,该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琼斯(Margaret Jones)曾担任《悉尼晨报》在中国的 correspondents (驻外记者),任职时间为1973-1975年。玛格丽特后来告诉我,她非常高兴悉尼大学出版社将她的小说列为澳大利亚重要小说作品,并授权其在1982年再版。

小说的情节受到她在中国期间的启发(这段时间与我在北京的首次驻外经历有重叠),以及师大林彪(Marshal Lin Biao)的神秘失踪事件。当时,林彪被广泛视为毛主席的最有可能接班人。玛格丽特·琼斯是一位女性记者的先驱,也是所有记者捍卫报告不安真相权利的坚定支持者,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

在这部间谍惊悚片出版35年后,无论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读者都无法完全理解它,除非他们还理解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及其他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政治阴谋。张莉为了解这部小说的背景做了出色的侦探工作,因为在中国许多毛时代的灾难并未被公开讨论。

在两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澳大利亚作家和前北京文化委员会顾问尼古拉斯·霍斯(Nicholas Jose)表示,重要的是要关注未来:

为此,我希望实现和平,通过良好的管理所带来的和谐与平衡来实现, 并通过对话和交流获得良好关系。而这将是充分知情的。听起来可能如同乌托邦,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的延续。这是一种维持,是为了在一个不可预测和令人威胁的世界中为共同利益而不断努力。

霍斯强调了在困难时期依然支持双边关系的澳大利亚和亚洲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对澳大利亚2023年人文学科学院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能力下降表示遗憾。此前我在本杂志中讨论过该报告。在该报告的引言中,前外交与贸易部秘书长及前驻中国大使弗朗西斯·亚当森(Frances Adamson)写道,对中国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有效地调整我们的关系,以实现积极的结果。

同样,对澳大利亚的了解也帮助中国朝向各种积极的结果来调整关系。

我非常高兴看到在西悉尼两次会议上举行的务实而脚踏实地的讨论。在某些安乐椅战略家争论中国及其外交政策时,其他地方的学生正努力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尽管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因债务和管理不善而崩溃,但工程师和科学家在日益依赖合作以解决环境、健康和人工智能等全球问题。

贸易商知道,全球供应链将世界与中国连接起来是不可或缺且倍受珍视的。

阿尔巴尼斯总理在万象东盟峰会期间会见了中国总理李强,这是件好事。我希望他向李强保证,尽管我们重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但澳大利亚并不支持华盛顿关于追求胜利和寻求改变中国政权的说法。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事实上,正如伦敦国王学院中国专家凯瑞·布朗(Kerry Brown)最近在全球未来研究所(GIFT)主办的会议上所说的,这将是一次全球灾难。正如布朗所说,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务实的,并非孤立主义,因此他们的学者自然愿意理解澳大利亚的观点并参与讨论。同样,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中国学者和发言人的观点与思想。

Chen Ling

Chen Li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and her focus on the human element of news. Her features capture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Australian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mmunity. Chen'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readers, and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ed light on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