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модер化柯林斯级潜艇以增强国防能力

图片源于:https://www.19fortyfive.com/2025/03/australias-collins-class-submarines-can-be-simply-summed-up-in-4-words/

澳大利亚正在对其柯林斯级潜艇进行现代化升级,以增强国防能力,此举是在中国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些柴油电力潜艇最初于1996年至2003年间服役,如今正在进行一项耗资40亿至50亿澳元的升级,以确保其在2030年代之前保持作战。

这一更新对于澳大利亚在通过AUKUS条约获取先进核潜艇之前至关重要。柯林斯级潜艇提供隐秘监视、反潜战和使用鱼雷及“哈普恩”导弹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

这项投资表明,澳大利亚在水下战争领域的战略重点,利用类似于中国历史军事战略的非对称防御能力。加强潜艇能力对于保护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和海洋安全至关重要。

柯林斯级潜艇的挑战

澳大利亚对世界变得越来越军事危险感到担忧。中国继续展示肌肉,建造更多飞机和军舰,以威胁澳大利亚。去年五月,一架中国J-10战斗机在黄海对正执行对朝鲜制裁任务的澳大利亚海军直升机发射照明弹,澳大利亚总理对此挑衅表示愤怒。

澳大利亚针对中国的威胁,正在集中精力发展水下战争,相关进展迅速。

AUKUS条约的良好补充

AUKUS核潜艇协议将在未来帮助澳大利亚获取核动力潜艇。与此同时,现有的潜艇舰队并不差。柯林斯级潜艇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柴油电力潜艇之一。

但它们需要现代化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的说法,柯林斯级潜艇目前正在南澳大利亚的奥斯本造船厂进行“使用寿命延长(LOTE)”工作。这一项目对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而言是一个重大关注点,且对抵消与中国的潜在冲突至关重要,以保护本国利益。

用四个字概括:又能用十年

澳大利亚希望在完成LOTE后,柯林斯级潜艇能够在2030年代继续服役。这一时间远超最初的服务期预期。政府在该项目上投入了40亿至50亿澳元。这一努力表明该国在国防上是认真的,同时保持与东亚国家的自然资源出口的海上通道畅通。

柯林斯级潜艇有着重要的使命

柯林斯级潜艇的设计开发始于冷战时期,初步设计工作于1982年开始,并于1987年完成。这些潜艇取代了老化的奥伯伦级潜艇。由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偏远,柯林斯级潜艇需要具备长距离作战能力。如果本国海岸受到威胁,澳大利亚海军希望拥有可生存且可以在必要时向敌人发起攻击的武器。

柯林斯级潜艇能够攻击敌方商船,防御其他潜艇,并在其他国家海岸外潜伏收集情报、监视和侦察数据。

柯林斯级潜艇于1996年至2003年期间交付。政府对此感到兴奋,因为这是该国首款本土独立建造的潜艇。

澳大利亚借鉴了瑞典的设计,柯林斯级潜艇的外观类似于瑞典的Type 471设计。

柯林斯级潜艇长255英尺,排水量为3000吨,配备了安静的柴油电力推进系统。艇上仅有42名军官和水兵。柯林斯级潜艇武装有MK 48重型鱼雷和发射“哈普恩”反舰导弹。

目前共有六艘柯林斯级潜艇。首艘建造的是HMAS Collins,随后是Farncomb、Waller、Dechaineux、Sheean和Rankin。由于国防工业规模较小,这项工作并不容易。

巨量工作成果的产物

根据澳大利亚国有防务承包商ASC的说法,柯林斯级潜艇是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制造的最复杂的军事舰艇。每艘潜艇拥有380万个零件,整体复杂度是护卫舰的十倍,尽管两者的排水量相近,约为3000吨。设计过程中产生了超过33,000份图纸和5,000份工作订单,在开始建造前,潜艇的构建过程耗费了250万小时。

ASC将在未来四年内完成现代化项目,约有1,100名工人参与到这一工程中。

专注于潜艇是一种战略选择,柯林斯级潜艇可以补充未来根据AUKUS协议获得的核动力潜艇。

虽然更新柯林斯级潜艇的投资代价不菲,但政府认为这一投资是值得的。

澳大利亚正在效仿中国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韬光养晦”,专注于其称为“刺客锏”的非对称武器系统,如潜艇。

有趣的是,澳大利亚选择了类似的方式来增强其相对较小的军事力量而不需耗费过多资金。利用刺客锏武器对抗中国是明智之举。

柯林斯级潜艇将在AUKUS实施后填补空缺。为了保护其出口导向的经济,澳大利亚必须保护其海上航道,而潜艇就能胜任这一职责。

值得庆幸的是,澳大利亚政府在着眼未来。中国只会变得更加咄咄逼人,澳大利亚清楚这一地区正在变得更加动荡。

随着与中国之间的直升机引发的事件,外交必须得到武力的支持,以保护经济,确保向东亚市场的自然资源出口。

柯林斯级潜艇不仅将使澳大利亚的国防工业保持运转,还能填补AUKUS协议实施前的空白。

Chen Ling

Chen Ling's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er empathetic approach to storytelling and her focus on the human element of news. Her features capture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Australian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mmunity. Chen'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her readers, and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ed light on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