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eastasiaforum.org/2024/04/25/australias-coming-battles-in-the-us-china-tech-war/
美中之间的技术竞争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决定性叙事。
这一竞争不仅仅是技术霸权的较量,更是经济权力、国家安全和软实力的转变,塑造着新的世界秩序。
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将其中心位置定位为该时代的经济核心。
随着第三次革命的结束,新一波产业革命的种子正在播种。
在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中,如果某国能够崭露头角,它将成为未来时代的经济核。
中国科学技术力量的快速崛起被视为对美国在新技术革命中地位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科技民族主义日益加剧,各国优先发展和保护国内技术能力,超越纯粹的经济考量。
这种关注延伸到工业政策和技术主权的军备竞赛中。
中国作为技术强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地位的重新计算引发了关于中国可能威胁现有世界秩序的担忧。
从华盛顿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增强了这一战略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可能提升其军事能力,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
因此,美国在某些领域实施了技术制裁和出口管制,例如先进半导体,并推出了保护国内制造能力的政策。
这些政策被视为抵制中国技术上升的保护措施。
然而,中国则认为这些行为是试图阻碍其发展,并已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对关键金属和稀土分离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美中技术竞争的观点差异将双方先前的共生关系转变为一场科技民族主义竞赛中的拉锯战。
这不仅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分割,更可能导致技术的脱钩。
问题在于美国不愿被中国超越,而中国也不可能放弃其增长的愿望。
美中技术竞争的风险极高,有可能重塑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格局。
为了减少科技民族主义的弊端,防止技术脱钩,需要更为精细化的政策。
必须在不同技术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之战,以保护可能增强对手的战略或军事优势的技术。
同时,应寻求互补和合作的领域,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
今天的每一个战略决策都将不仅塑造美中关系的发展轨迹,也将深刻影响国际社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对技术、安全和外交的看法。
通用技术,如半导体和人工智能,因其潜在的军事和安全影响以及其有时不可预测的后果,需要更为防御性的政策。
然而,在可持续发展关键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公共卫生和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合作应优先于竞争。
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技术发展的性质和创新技术可带来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面评估基础上。
对当前和未来竞争优势的识别应借助于已建立的技术评估工具包。
美中之间的技术脱钩并非必然,且不应成为必然。
快速的技术发展凸显出在应对共同利益的全球挑战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两国应保持能够保护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内政策,同时在合作上展现灵活性。
这要求将策略从限制转向赋能,利用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的竞争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行业与科学之间的协同、可供较小国家访问的技术基础设施的开发,以及数据共享和多元化技术人才的汇集。
有效的治理机制对将创意转化为创新至关重要。
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将产生比制裁和惩罚性关税更广泛的效益。
澳大利亚正处于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因其与美国和中国的重大联系而显示出重要性。
建议澳大利亚依靠参与民主国家的国际联盟以应对中国的技术崛起,可能过于简单且不切实际。
现实是,澳大利亚与美国和中国维持密切的科学联系。
如果美中科技竞赛升级至技术脱钩,作为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可能面临限制其与中国交往的压力。
这样的情景可能不利于澳大利亚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进步。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澳大利亚必须采取灵活而审慎的外交策略,追求独立的工业政策并积极参与多边框架。
相关倡议还可以包括组织论坛,以划定需要保护的技术以及识别互补与合作的领域。
鉴于其作为可信第三方国家的地位,澳大利亚在引领此类努力方面具备独特条件。
这一方法应以对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价值观、竞争地位以及技术战场性质的清晰评估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