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smh.com.au/culture/live-reviews/hooked-on-hamlet-these-desperate-thesps-have-to-go-cold-turkey-20250118-p5l5g4.html
《哈姆雷特营》是一部由布伦丹·科威尔构思,科威尔、尤文·莱斯利和托比·施密茨共同编剧、导演和演出的戏剧,成为了1月份的亮点。
该剧以圆形舞台在一个小空间内演出,突出表现的本质,而非导演驱动的概念。
其实,这部作品的一个重点就是调侃那些不懂得适可而止的导演,忘记了“戏剧就是关键”。
剧中的角色们都是“哈姆雷特”的吸毒者,正如毒瘾者在寻找解脱,剧中角色们则在追寻那来自于经典戏剧的魔力。
在“哈”在血液中流淌,渴望从未满足的情况下,如果“H”代表的是哈姆雷特而非海洛因的话,救助就在眼前。
“前哈姆雷特”们可以参加“哈姆雷特营”,这是一个为那些扮演了丹麦王子的可怜灵魂设立的康复中心,自那天起他们便再也无法完全恢复理智。
施密茨的《仓储》讲述了他为了搬到伦敦而解除羁绊的生活,并发现自己雇来的储物单位给了他最强烈的归属感。
而莱斯利的押韵诗《船至岸》则讲述了他成为演员的命运召唤,要求“既要有厚厚的皮肤,又要保持开放的心”。
克劳迪亚·海因斯-卡普奥在剧中为奥菲莉亚表演了一段舞蹈,随后还以第四位“她”哈姆雷特的身份重返舞台。
现在,穿着精神病院服的科威尔扮演斯蒂芬,施密茨是马库斯,而莱斯利则是卡梅伦——最后一位被收治的角色,他坚信自己仍然是哈姆雷特,其他人的角色早已不再适合自己。
但他们的治疗过程中似乎存在问题。一句“温柔之中的残酷”,每当他们开始引用《哈姆雷特》时,就会感受到颈部的电击。
“存在”成为开始句子的危险方式。即便有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威胁,他们仍然比较自己对这一心理和哲学巅峰的探索。
可怜的卡梅伦被判肩负所有角色,而斯蒂芬的导演则两边下注,既使用剑又使用手机。
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个无形的声音告诉他们,是时候参与一些强制的工作坊,例如“舞台下的女性”或“呼吸”,而卡梅伦还必须“清除”自己对成为哈姆雷特的信仰,这是一场其他人已经经历过的半手术治疗。
最终,并没有真正的康复,真相就在于此。你一生都在这个角色上迷失,直到你再也无法适合这个角色的年纪,那就是他们如今面临的窘境。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沉重,但这部剧的笑点十足,三位角色在彼此间进行幽默的互动,趣味无穷,借此机会重温伟大丹麦王子的精彩。
整部剧在90分钟内快速闪过,剩下的便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