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高风险权力斗争:中菲角逐与美国的战略平衡

图片源于:https://www.internationalaffairs.org.au/australianoutlook/rising-tensions-in-the-south-china-sea-the-strategic-calculations-at-play/

南海的高风险权力斗争正在展开,中国的雄心壮志与菲律宾的坚决抵抗相撞,背后有美国的联盟支持,尽管东盟的外交努力却显得支离破碎。

这一切不仅仅是领土争端,还暴露出国际法、全球影响力,以及21世纪地缘政治秩序变迁的关键战场。

南海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缘政治竞争的热点,但2024年带来了更为尖锐的紧张局势。

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富含自然资源的海域,正目睹着中国、菲律宾及其他主权声索国之间更频繁和对抗性的遭遇。

这些事件正在重塑区域动态,并考验着国际规范、全球联盟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计算的韧性。

中国的战略思考:通过渐进式获胜实现主导地位

中国在南海的行动方针已经从单纯的声索转变为积极的对抗。

2024年8月,菲律宾一艘船只在萨比纳礁附近遭到中国船只的冲撞,即突显了北京在声称保护其“历史权利”之下,进行强制性措施的意愿。

这些行动是中国更广泛的“灰色地带”作战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利用模糊性来实现战术目标,而不引发公开冲突。

让中国当前的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不仅是其攻击性,还有其精心计算的不确定性。

通过利用海上民兵、海警部队和民用船只,北京不仅模糊了国际法的界限,还在考验小型主权声索国的决心。

这种战略不仅是防御性的;它是中国希望将争议水域转变为形式上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雄心,实现这一目的的背后是有军力支持的存在,能与该地区的其他任何力量相匹敌。

中国的利益不仅限于领土控制,还延伸至对南中国海的控制所带来的战略杠杆。

这些水域对中国的经济生命线至关重要,也是其更广泛地缘政治野心的组成部分,包括在印度太平洋及更远地区投射力量。

北京背弃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的行为,不仅仅是法律立场;它是中国对修订区域秩序愿景的宣示,优先考虑实力而非规则。

菲律宾:一个新的反抗时代

与之前政府的绥靖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律宾在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的领导下,采取了积极抵抗的姿态。

马尼拉已从安静的外交转向直接对抗,在各大国际论坛上对中国的行动进行公开谴责,包括在东盟峰会上。

菲律宾对中国骚扰的反应——公开谴责、加强军力部署、联合巡逻,以及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防御关系更加紧密,标志着其外交政策的广泛重新校准。

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反应性的;它是通过威慑和建立联盟来反击中国压力的战略选择。

最近的军事演习如“Kamandag”和“Sama Sama”强调了菲律宾构建可信威慑能力的意图。

在美国的支持下,马尼拉正在升级其海军资产并扩大其监视能力。

这一转变既是对直接威胁的务实回应,也是菲律宾在争议水域维护国际规范的更广泛承诺的信号。

然而,菲律宾面临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行为。

虽然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提供了安全优势,但也可能加深其与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的经济脆弱性。

抵抗海上强制同时维持经济稳定的双重挑战,定义了马尼拉当前的困境。

这是一个旨在利用国际支持,同时避免彻底冲突的赌博——这种赌博可能将塑造该地区未来几年的战略格局。

美国:权威与克制的平衡

对于华盛顿来说,南中国海不仅仅是一系列争端,而是印度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战场。

近期的举动,包括与菲律宾的5亿美元防务援助协议,显示了美国强化区域伙伴关系的承诺。

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以“航行自由行动”(FONOPs)和联合演习为标志,既作为对盟友的安慰,也作为对中国强势行为的威慑。

然而,美国在南海的战略面临着困境。

一方面,它必须保持强大的存在,以维护其作为安全担保方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它还必须避免可能将紧张局势升级为更大冲突的行为。

华盛顿对“综合威慑”的关注——军事、外交和经济措施的结合—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对抗中国强制手段的区域联盟。

但这一途径并非没有界限。

虽然美国寻求团结区域伙伴,但这些联盟的有效性取决于持续的承诺以及区域国家愿意共同承担潜在对抗风险的意愿。

美国对基于规则的秩序和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强调与北京对2016年仲裁裁决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凸显了南海的更广泛意识形态斗争:一个展示了中国的修正主义野心,而另一个则代表着国际法的确立原则。

因此,该地区成为了美国不仅必须展示力量,还必须证明能够维护国际规范的关键场所。

东盟的挑战:团结与制约之间的纠葛

东盟对南海紧张局势的反应体现了其在大国竞争中的相关性斗争。

尽管越南和菲律宾等部分成员国推动了更积极的立场,但其他国家却仍然犹豫,担心来自中国的经济后果。

关于行为准则(CoC)的漫长谈判反映了这些分歧,揭示了东盟在面对竞争的国家利益和外部压力时难以形成统一政策的局面。

这一行为准则的谈判经历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依然更多地停留在志向而非实际执行层面。

中国在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影响力,再加上其外交杠杆,阻碍了推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进程。

这一僵局提出了关于东盟作为区域调解者有效性的质疑,其在维护南海稳定方面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随着中国继续考验东盟的凝聚力,该地区集团在塑造海洋安全动态中的相关性变得愈发模糊。

更广泛的影响:21世纪的战略试金石

南海不仅仅成为领土索求的战场;它是重新定义21世纪地缘政治秩序的更广泛战略竞争的缩影。

当北京在战略水域上主张其主导地位,马尼拉则竭力保护其主权,而华盛顿则寻求维护作为安全担保者的可信性——此时,利益的赌注早已超越了对一片海洋的控制。

这不仅是意志的较量,更是将国家身份、区域稳定与全球影响相互交织的斗争。

现有外交框架无法遏止这些上升的紧张关系,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南海冲突不仅仅是法律或政策的问题,而是战略感知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这是在重塑区域秩序;对周边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在不引发灾难的情况下抵抗这种变革。

与此同时,东盟的困境凸显了在生死攸关的力量面前多边外交的局限性。

如果该地区希望避免沦入危机,那么解决之道不在于僵化的公式或表面的对话,而在于创新外交、战略克制,以及对国际规范的重振承诺。

南海不仅仅是一场海洋争端——它是对世界如何解决,或未能解决多极时代复杂紧张关系的试金石。

Zhao Qian

Zhao Qian is a business journalist with an exceptional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report on economic trends that shape the marketplace. His insightful coverage of the business world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economic dynamics that influence the Chinese-Australian community. Zhao's reporting is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serves as a catalyst for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eth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