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410/1320746.shtml
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然而,对于一些研究中国的专家们来说,真正的中国是可信的、吸引人的和可尊重的。
他们的研究和观察提供了对中国转型的真实反映,映射出国家的成就和吸引力。
在今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了成立75周年。
《环球时报》推出了一个名为“中国通:我的中国之旅”的系列,分享那些对中国进行研究的优秀学者和分析人士的联系、故事和见解,讲述他们所见证的中国的变化和成就,展示这个国家的多面性。
在这个系列的第七篇文章中,澳大利亚作家兼中国顾问哈罗德·韦尔登向《环球时报》的记者马瑞倩分享了他的故事。
1985年,年仅19岁的我踏上了改变人生的中国之旅。
作为一个小型的澳中团队的一员,我们重走了中国红军历史性的长征,进行了一项世界首创的联合出版项目《长征》,由我所在的韦尔登出版社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制作。
在我观察到的40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人民的脱贫。我在1985年长征期间亲眼目睹了这一点,期间与许多村庄的孩子们见面,26年后我在第二次长征中又见到了他们,参与了《新长征》一书的写作。
1985年,我在四川西部看到的水果和蔬菜种类非常有限。
而在我再次回访时,我们拍摄了生机盎然的市场和琳琅满目的商店,摆满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农产品。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显著发展,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和高铁等。
1985年,我们在危险的山路上行驶,旁边是如大渡河般湍急的河流。
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徒步前往,驴子则背负着我们的设备。
而到我们再次回访时,在新的高速公路上我们顺利走到了伟大的雪山——夹金山的山口。
我们希望三度回到长征,以记录自2011年我们上次旅程以来的诸多变化,特别是在高铁方面,因为已有超过40,000公里的高铁线路铺设完成。
我在中国40年的经历中,最大的恒定和最深刻的个人印象是当地人民的真实精神,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我必须诚实地说,无论我们见证了多少发展,给我留下最持久印象的,往往是孩子的微笑,奶奶热情地欢迎我来到她的简陋家中,或者在小山村与当地农民、工人或村长分享茶的邀请。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参与了多部现代中国历史的书籍和纪录片,因此我想在此回顾一下1949年前的中国故事。
有句格言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我采访过长征的老兵、经历过中国国民党内战的幸存者和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人们。
这些人的集体经验,经历了战争、悲剧、艰辛和失落,都是出于对祖国、家庭和孩子们更好未来的希望。
这些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明白,正如毛泽东所说,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站了起来。
这体现了集体意志的力量,以及不再回头的坚定决心。
我也必须强调中国在发展方式上的自信。我亲眼见证了这种自信的积极增长,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身道路具有自信。
对西方来说,理解这种自信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中国的长征’发展历程的结果,而非突如其来的现象。
一个自信的国家embraces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同时积极地与其他国家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共同尊重,分享目标。
作为一名自豪的澳大利亚人和中国的长期友人,我对此感同身受。
我相信,长征精神代表了一条不断延续的链条,将原长征的艰辛、牺牲和最终胜利链接到中国持续的成功发展。
重要的是要记住,历史并不是一条直线的发展,而是像长征一样的曲折旅程。
如果你始终注视着地平线,并始终坚持你所追求的愿景,你就能继续前行。
对我来说,现代中国在多方面体现了长征精神,特别是在我经历的友谊、商业以及我们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上:在绝境中战胜逆境,永不放弃,即使面临压倒性的困难;共同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对未来保持无畏的乐观;拥抱人民的多元性;承认长征精神不断演变,并对每一代人都至关重要。
我到处都能看到长征精神在中国的体现。
这成为了中华民族深深扎根的精神特质——共同努力,毫不放弃,虽然不一定需要外在地展示自己的挣扎,但内心却坚定地追求成功。
我将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5年前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主要因为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战争和斗争以实现革命的胜利。
虽然75年在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广阔叙述中是相对短暂的,但这一时期的成就是非凡的。
中国已从一个战争频发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先进的经济大国。
我相信,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尤其是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
因此,中国发生的事情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我在绿色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表明,中国当前的经济优先事项之一是实现净零目标、可持续发展和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从2023年到2028年,中国正在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容量比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还要多。
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中国是通往新经济时代的重要开拓者。
我希望中国和美国能够合作拯救地球,而我认为澳大利亚有潜力在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成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