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盟友未来:重塑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图片源于: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research/2024/10/us-australia-led-coalition-for-a-combined-joint-deterrence-force-in-the-indo-pacific?lang=en

卡内基亚洲项目的“未来联盟”旨在确保堪培拉和华盛顿正在以新的方式运作、整合其同盟关系。

该项目探讨如何开展困难的改革,锻造新的合作模式,协调过时的法规,更好地对齐国家战略,解决主权关切和风险阈值,最终在更具竞争性的时代改革同盟关系。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其他志同道合的盟友与伙伴需要更大、更雄心勃勃的思考,以确保印太地区保持自由、开放、繁荣和安全。

中国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削弱了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

没有任何单一国家、同盟或现有多边论坛能够有效遏制中国利用的不法行为和战术,这些行为旨在破坏国际法,以追求其战略雄心。

地区不断发展的安全架构标志着重新思考的格局,形成了一种编织而成的双边和小型多边伙伴关系的网络,反映出对共同方法的日益渴求。

然而,这种分散的框架缺乏实现各个组成部分的凝聚力、协调性和整合所需的结构一致性。

志同道合的国家必须紧急建立一个框架,整合他们的集体能力,以威慑共同威胁,并在威慑失败时做出响应,同时竞争以维护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

在印太地区建立联合威慑部队(JDF)是填补安全架构重大缺口的一次机遇。

通过利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目前的政治协同作用,这些国家必须采取措施,更好地整合其联合能力和能力,以实现更有效的威慑。

本文描述了如何以美国为领导,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盟友支持的联合威慑部队将作为威慑联盟的基石。

此外,文章探索了正在发展的安全架构,该架构正在让志同道合的合作变得雄心勃勃,但缺乏共同的战略框架和实现行动的机制,体现了运作化的威慑联盟所带来的力量增幅。

最后,回顾了两个现有的多国部队,即由英国领导的联合远征部队(JEF)和美国领导的综合海上部队(CMF),以获取经验教训并为联合威慑部队的特征提供信息。

印太安全架构的演变

印太地区正经历深刻的转变。

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标志着各国逐渐偏爱从正式同盟转向更灵活的安排,并从多边主义转向小型多边主义,从而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

一系列地缘政治的板块运动是这些变化背后的推动力: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的丧失;中国日益强硬的军事行动和侵略性的主权主张;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俄乌冲突的全球涟漪效应。

由于这种广泛的动态造成的高度不安全感,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新或更深的国防合作关系,以增强其集体应对威胁的能力。

随着中国日益张扬的行为——通过威胁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的行动——各国逐渐加大对小型多边联盟的投资。

推动区域安全秩序演变的一个主要动力是中国明确表达的雄心,计划在21世纪中叶建立“世界级力量”,以确保其“领土主权、海洋权利和利益以及国家统一”。

中国不透明的军事和核能力现代化速度和规模是半个世纪以来前所未见的,并通过持续的国防预算投资得到支撑——2024年中国支出236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中国的陆军和海军(以及造船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空军力量是该区域最大的,并且继续升级其战略力量,包括配备超音速滑翔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可以逃避导弹防御。

中国的军力扩张使其能够追求更大的力量投射能力,使其在该地区内外并不容小觑。

北京日益利用其军事实力以骚扰、威胁或测试邻国的决心,逐渐改变现状,而不打破可能触发军事回应的玻璃板。

2024年6月与菲律宾在第二托马斯浅滩的海上对抗恰恰体现了中国为推进与第一岛链上争议领土的主张而采用的混合战术,这些战术正在升级地区紧张局势。

中国对其战略雄心的侵略性追求直接挑战了美国的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印太区域的霸权地位不再无可争议。

北京的修正政策违反了国际主权、领土完整和航行自由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是自由和开放印太地区的基础。

这不仅是一场双边竞争,更是一场更复杂、多面的竞争,地缘政治动态和相互依存的变化使得更多的参与者卷入其中。

通过小型多边主义增长的集体威慑

意识到没有任何单一国家或双边联盟能够单方面推进其自身利益,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也越来越多地多样化和深化了安全安排,以实现对自由和开放印太地区的共同愿景。

小型多边主义的兴起加强了美国的目标和集体地区目标,通过增强有效威慑的支柱:能力、可信性和沟通。

美国对大国竞争的关注再次强调与盟友和伙伴紧密合作,以应对能力投射的短板,并增强威慑力,以维护现状,同时防止武力解决争端。

美国的条约同盟仍然是其在印太地区防御战略的支柱。

这些同盟可以通过综合威慑的概念,帮助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2024年国家防务战略委员会强调美国军方在有效威慑或在冲突中取胜的能力和能力存在重大缺口。

同时警告说,联合力量正接近维持战备的临界点。

2022年国家防务战略(NDS)设法通过将盟友和伙伴置于其综合威慑框架的中心,逆转战略过度扩张的趋势。

这一概念强调跨战斗领域、剧院和更广泛的整合应用国家力量。

通过NDS,美国国防部被指示加强和维持威慑,通过优先考虑互操作性和推动能力的盟友和伙伴的协同协作,提高能力。

在综合性威慑的追求中,增强盟友和伙伴的拒止能力是核心。

美国的盟友和伙伴提供关键的访问和定点资源,使得常规军事存在和接近潜在危机点的行动成为可能,及时响应地区突发事件。

此外,美国在区域的分散军事存在造成了对北京的运营困境,迫使其在攻击发生时考虑联合作战的反应。

美国及其印太盟友之间的合作努力越来越集中在支持前哨基地的增强、防御工业合作、技术转让以及联合军事演习等措施上。这些措施不仅支撑盟友应对区域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推动了美国的综合威慑目标。

新的小型多边安排,例如AUKUS(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就是这种合作的一个典范;最近的其他伙伴关系包括美日菲律宾三边协议、澳日籍菲律宾-美国国防部长会议,以及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成为了这些新兴安排所展现的势头的一些重要例子。

不断扩展的安全架构正在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在现有双边和多边关系上增加小型多边主义的层次。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及大洋洲高级主任的说法,演变中的网络支撑了2022年NDS,鼓励盟友“以新的和创新的方式跟随美国。”

没有哪两个国家能够像澳大利亚和日本一样,更好地与美国在推进印太安全方面分享承诺。

这两个国家都优先关注通过抵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增强地区安全,并确保实现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

这一伙伴关系体现在对增加国防相关开支的实质性承诺和提升防御姿态的共同雄心上。

这种伙伴关系通过与美国的国防合作,以及与其他志同道合国家的广泛合作,实现着切实的成果。

仔细分析这两个国家可以揭示他们各自实现通过集体威慑保障自由开放印太地区共同愿景的独特而又相互趋同的视角。

这一见解为理解他们在不断演化的区域纷争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以及他们必须做更多事情来利用这一合作。

日本的战略演变:主动应对印太安全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不断加大对防御能力的投资,并转向采取更为主动的角色以维护区域安全。

中国的强硬态度以及在尖阁诸岛周边的持续军事压力、俄罗斯的入侵乌克兰以及北京与莫斯科的战略结盟,推动日本重新评估其战略调配、防御态势和能力。

首相岸田文雄的言论,“乌克兰今天可能是东亚明天”,概括了日本国家安全的担忧,说明类似的冲突就在其门口,促使聚焦于以形势和威慑作为集体区域安全的策略。

日本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国家防御战略和国防增强计划(DBP)勾画了一条加强自身防务与联合威慑能力、深化与美国及其他志同道合伙伴关系的战略路径。

日本在远程打击能力、新海军资产、自毁无人机、新卫星星座和先进战斗机等方面的投资,体现了其对增强威慑态势的承诺。

日本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代表其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重建——在五年期间投入约3190亿美元来资助国家战略。

战略防御投资不仅增强了日本的防御态势,还强化了其与美国的联合威慑能力。

日本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与美国军队的军事资产整合,旨在通过武力威慑任何试图改变区域现状的行为。

这些措施建立在美日15年的外交对话基础上,该交流机制促进了共享威慑术语和政策框架的确立,优先考虑同盟的威慑姿态与应对能力,并通过建立《同盟协调机制》来管理现有与新兴威胁。

最近,美日同盟的威慑努力集中在加深两国军队整合,从而提升其共同防御姿态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当多的军事投资用于加强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协调;优化日本反击能力的操作使用;以及增强对美国军队驻守的支持。

这一点包括航母战斗群和第三海军远征部队的前置部署,对于美国在东亚的势力投射至关重要,提升了同盟的联合威慑与反应能力。

为增强盟友的威慑能力,双方在灵活的威慑选项、操作协调职能、双边危机应对策划以及额外的训练与演习方面积极推进,以应对这场战略竞争的时代。

2024年7月,日美同盟宣布,其在协调和指挥控制上的遥遥领先将增强威慑姿态,以应对日益上升的区域紧张局势。

在一次里程碑式的决定中,两国同意将日本驻美军(USFJ)重组为向美国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报告的联合部队总部(JFHQ)。

通过这一方式,USFJ将增强与日本自卫队联合作战司令部(JJOC)的能力和操作合作,并在《美日安全合作条约》的框架下,承担起在日本及周边协调安全活动的主要责任。

通过联合部队总部,盟军的部队提高了对安全威胁的快速有效回应能力,增强了他们在应对侵略时的统一和能力。

这种整合在两方面增强了威慑:首先,重建JFHQ提高了作战准备性,提升了实时情形意识和迅速共同决策的能力。

其次,通过将这些指挥结构直接连接到USINDOPACOM,日本和美国向潜在对手如中国和北朝鲜表明,对于任何攻击行为,都将以高度协调和迅速的反应做出响应。

这一升级协调提高了对任何军事升级对对手的成本,有效提升了整体威慑效果,表明日本和美国能够可信地、果断地回应威胁。

仅次于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强大和雄心勃勃的伙伴关系也正在形成。这一关系植根于共同价值观、共同的战略愿景、对共同威胁的相互认识以及共同作为中等强国,成为紧密的美国盟友。

2022年《安全合作联合声明》重申了两国的特殊战略伙伴关系,巩固了他们共同致力于维护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的承诺,牢牢植根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当中。

这一框架强调了尊重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并推动由此框架下的战略平衡以遏制破坏全球规范和法治的行动。

2022年,日本首次派遣两架F-35战斗机并带着55名人员远赴澳大利亚,这是日本自战后首次在美国之外的国际行动。随后,这些战斗机又与澳大利亚的F-35一起返回日本,参加“武士守护者”演习。

JDSC还承诺双方在可能影响其主权和地区安全利益的应急事件进行磋商,并考虑联合应对措施。

2023年日本与澳大利亚完成的《互惠准入协议》(RAA)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日本自1960年以来与国际伙伴签署的首个防御条约,表明这些伙伴在深化双边安全合作方面的战略重要性和共同承诺。

十多年来,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三边关系一致致力于提升合作,以促进印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并愈发渴望团结合作,应对区域挑战。

自2002年启动的三边战略对话(TSD)涉及定期的部长级会议,旨在继续推进这一防御合作议程,强调共享观点和统一的方法以更快速地应对共同威胁与利益。

2024年8月底,一架中国侦察机侵犯了日本领空,随后五天后,中国一艘调查船闯入日本领海,紧随其后在澳大利亚与日本的2+2部长会议召开的前夕发生。

在该次会议的一周后,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始讨论加强指挥和控制协调,以整合澳大利亚联合行动指挥部与日本JJOC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些指挥部之间交换联络官。

此外,日本与澳大利亚同意共同强化在该地区的威慑能力,利用他们与美国共同防御的合作关系。

考虑在达尔文的美国海军轮换部署中进行日方参演的一个重要倡议是日本参与轮换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F-35战斗机的派遣,且在澳大利亚和周围地区举行越来越多的联合演习。

日本正逐步扩大其国防合作安排网络,以应对中国日益强硬的军事立场,同时深化与战略利益交汇的伙伴关系。

在深化美日防御合作之外,日本还在与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北约等主要合作伙伴间扩展联系,形成由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组成的亚太四国机制(AP4)。

这些伙伴关系的重点围绕能力发展、互操作性以及在海洋安全和网络防御等共享利益上的联合培训与演习。

日本与英国和菲律宾的新RAA,以及与法国的谈判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南海安全局势恶化的全球影响驱动着更深层次的合作活动和改善互操作性,这些新RAA的出现正是有据可依的。

日本逐步转向集体安全的演变方法,着重于威慑,这既是对不断增长的区域威胁的应对,也是主动塑造印太安全架构的努力。

对澳大利亚影响力的增强正在塑造集体威慑

澳大利亚正在经历自冷战以来最显著的国防战略政策转变。

澳大利亚还寻求通过集体追求威慑以实现区域战略均衡,从而使所有国家,无论大小,的主权受到尊重,并且所有国家都能够在基于规则的秩序内自由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

2023年《国防战略评估》建议澳大利亚国防军(ADF)“最大化威慑、拒止和响应选项”,以转型为一支能够在各个领域发射效能的综合部队。

而2024年《国家防务战略》(NDS)则进一步推进了这一建议,采用拒止的战略,以劝阻对澳大利亚利益和区域稳定有害的行为.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ADF正在增强其单独和集体威慑能力,并与美国和日本合作。

不仅澳大利亚最近的国防战略与美国的NDS相互呼应,同时也以言语和行动表明了对共同利益的承诺。

澳大利亚在直接和间接威慑能力方面进行了重大投资。

其中重要的投资包括通过AUKUS计划取得的力量投射能力,包括对F-35的联合打击导弹、阿霍特级驱逐舰的战斧巡航导弹,和用于高机动火箭炮系统的陆基精确打击导弹以及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这同样包括通过大量采购智能水雷加强的被动防御投资。

在增强海洋领域二次作战以及监视能力方面还投资了MQ-4C Triton无人监视飞机。

前国防军总参谋长将军安格斯·J·坎贝尔重申:”提升国防能力本身不足够。作为一支相对规模适中的军队,可信威慑只能通过与那些有共同事业的国家合作来实现。”

澳大利亚在美国努力阻止中国军事战略和威慑潜在侵略的过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这一安排的关键在于双边“增强力量姿态合作倡议”下,澳大利亚接待轮换的美国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部队,进行训练和演习,以增强陆空海联合后勤、维持和维护能力以及空间合作。

自2011年开始的这一努力显然是扩大了力量姿态合作的范围。

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正在合作,包括基地的升级和扩展到新的设施,例如利用科科斯群岛进行延续的海洋监视行动,这是由于太平洋威慑倡议而进行的。

为支持B-52和B-1轰炸机的轮换部署而对澳大利亚北部两个基地进行升级的资金也是这样一种姿态投资的例证。

在AUKUS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澳大利亚计划于2027年招待“潜艇轮换力量-西部”,届时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潜艇将开始轮换部署。

2023年,澳大利亚在美国海军MH-60R海鹰直升机上完成了首次深度维护活动,且在2024年8月时,美国和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人员对美国海军第一艘在澳大利亚本土接受维护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霍华州进行联合维护。

这些互操作性努力将显著提升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打击能力。

澳大利亚一直是威慑角色和集体追求区域力量均衡的积极倡导者。

不仅澳大利亚在投资于包括AUKUS和四方安全对话等重要小型多边安排,也在与日本以外的国家扩大国防关系,包括与韩国、印度、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加拿大及其他东南亚伙伴的关系。

在连续的香格里拉对话中,澳大利亚副总理、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提到新的能力需求是“关于澳大利亚在帮助维护印太地区集体安全中发挥角色……与区域平衡有关”。

在2024年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第二托马斯浅滩事件后,他曾表示:“所有国家都需要对集体威慑进行投资。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大国合理负责任地进行战略竞争,这太被动。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我们自己的国家能力和区域架构,建立在印太地区可持续的力量均衡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没有哪个国家在我们的区域内占据军事优势。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条件组合,从而限制并最终排除使用武力作为获取或夺取领土的工具,确保力量风险高于任何预期收益。所有国家都必须深化在印太的战略伙伴关系网络,从而更有效地整合我们的能力。这当然有很强的双边方面。”

当澳大利亚寻求优化和利用可用的优势并传达支持维护该地区良好实力均衡的承诺时,美国仍然是这一战略的不可或缺部分。

澳大利亚和美国在推进集体对印太地区威慑和安全的方案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协调。

印太地区的竞争与威慑需要一种联合方式

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已共同对中国日益咄咄逼人的行为进行反制,并在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保护这一理想的共同雄心,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

虽然这几个国家之间的三边和双边安全合作明显扩大,但结构性障碍阻碍了形成更具凝聚力的联盟,进而提供有效的威慑能力。

核心问题就是缺乏共享的战略框架来协调军事能力。

尽管这些国家共享区域稳定的愿景,但他们尚未完全对齐各自的目标,尤其是在优先考虑特定威胁和定义集体反应方面。

没有明确的协调目标,政策一致性保持离散,削弱了形成统一威慑力量的潜力。

更为关键的脆弱点是缺乏一个机制来将各国能力整合为一个联合的、具有作战准备能力的力量。

缺乏联合指挥结构、整合规划以及同步军事演习追求关键优先事项,进一步削弱了作战准备。

这使得联盟无法达到必要的战备水平,从而影响改变现状的能力。

尽管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某些元素中存在优秀之处,但在人力、程序和技术领域之间互操作性仍然不足,未能实现可信威慑姿态所需的作战凝聚力水平。

互操作性必须被视为战略助推器,这对以促进共同信任和作战有效性方式利用综合军事力量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整合成员国部队的制度化手段,协调联合任务、填补能力缺口和执行联合威慑措施的努力将是零散的。

缺乏无缝的互操作性削弱了联盟在展现所需的战备和决心以维持可信威慑态势的能力。

通过优先关注互操作性,追求整合——这是美国陆军关于多国互操作性的手册中对多国互操作性最高标准的定义——一个联盟可以进行更复杂、更有协同的军事行动,产生更强的战斗力,从而增强其集体威慑能力。

联盟方式允许资源、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汇聚,提高各国的集体能力,以统一并开发军事能力,以实现共同利益的竞争安全环境。

针对集体威慑的框架使得联盟能够优先应对最关键的情境或威胁——如海洋安全、领土完整、航行自由或重要区域——提高其威慑战略的可信度。

多个国家的统一立场也提高了对任何潜在对手试图对单个成员国施加强制或威胁的成本,复杂化对手策略。

这种力量倍增效应不仅增强了威慑姿态的可信度,同时把任何侵略行为的风险提高得远远超过任何认知到的利益。

如果没有共同一致且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战术、作战和战略目标,威慑联盟的风险将会升高:失败、合法性、备战和潜在对联盟部队的伤害。

如何实现联盟威慑的操作化

在印太动态中的威慑复杂性,尤其需要比小型多边安排和零散同盟更深远的努力。

为了确保一个可信而有效的威慑姿态,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日益增长的威慑联盟应朝着一个永久的联合部队结构发展,从而实现操作上的凝聚力和战略对齐。

联合威慑部队(JDF)的建立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综合的军事框架的基础,能够共同应对共享的区域挑战并集体威慑侵略。

尽管印太安全架构拥有广泛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却缺乏一个专门的机制来充分利用集体威慑。

缺乏一个常设的、联合的部队削弱了有效计划、协调和执行针对共享威胁的联合行动的能力。

防御能力不协调、政治优先事项不清晰、以及缺乏跨指挥结构和情报共享机制的整合阻碍了该联盟的危机时期的逐步响应能力,增加了误判风险,削弱了地区安全动态。

JDF将提供操作化联盟威慑所需的结构框架,制度化集体安全目标并增强军事互操作性以实现联合力量。

通过对齐战略目标并整合能力,JDF将能够实现主动竞争、更快资源动员、更好的危机沟通。

这一协调的方式将增强联盟的威慑姿态,并传达对区域稳定的统一承诺,同时确保在威慑失效时能够果断采取行动。

实施联合威慑部队的途径

为实现联合威慑部队,必须满足几个关键要求。

首先,必须有一个共享的战略愿景,使联盟成员的目标和优先事项对齐。

如果没有对威慑威胁和所应实现目标的清晰理解,联盟将难以维持其凝聚力和可信度。

其次,JDF必须具备制度化的指挥和控制结构。

这些结构将允许实时协调、情报共享和联合决策。

通过集中指挥和控制,联盟可以以更大的速度和有效性行动,确保所有成员参与威慑工作。

第三,联盟必须在所有军事领域优先实现互操作性。

这需要定期的联合训练和演习、标准化设备和综合后勤。

只有通过实现高水平的互操作性,才能确保联盟的力量能够在响应任何突发事件时无缝协同。

最后,联盟必须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分担负担的机制。

这意味着确保所有成员在资源和政治承诺方面公平分摊集体威慑的努力。

分担负担不仅加强了联盟的合法性,还确保没有单一国家承担与威慑相关的过度成本和风险。

美国作为全球军事实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引导者,正处于领导建立联合威慑部队的最佳位置,得到澳大利亚支持区域集体威慑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国际规则制度的主要倡导者以及广泛的联盟建设的经验者,美国具备推动这一倡议所需的力量、影响力和资源。

澳大利亚在该地区的领导角色将进一步增强联盟的合法性。

作为一中等强国,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国家有着深厚的联系,可以充当在不挑战中国的前提下推动更广泛的联盟努力的桥梁。

美国虽然不可或缺,但当其行为被视为过度扩张时,往往会面临抵制。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带来一种区域信任与软实力,对培育哥之间的感知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也是集体安全与威慑的重要倡导者,主张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

最终,近年来没有哪两个国家的国防合作联系能够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深度和历史相提并论——二者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每一场主要冲突中都并肩作战。

美国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在夏威夷应是JDF的理想总部,这是由于其作为多国行动中心的角色及其团结同盟的地位。

重新组建日本驻美军为向美军印太司令部报告的联合部队总部的决定,增强了这一选项在指挥和控制角度的相关性。

目前,澳大利亚在USINDOPACOM内有着相当大的存在,其中45名军官嵌入其间,其中包括两名二星将军。

建立一个多国的JDF代表着在印太地区操作化联盟威慑的重要机会。

通过创建常设联合部队结构,志同道合的国家联盟将能够更好地威慑威胁、塑造区域安全环境,并处理单个或双边联盟无法单独应对的特定安全挑战。

联合威慑部队的特征定义

在全球范围内,几个常设联合部队的典范为实现集体威慑所需的机构结构提供了有意义的见解。

尽管没有在其他地区的单一示例能够完全用于JDF的构建,但有两个案例研究可以为该部队在印太地区的潜在愿景与范围提供意义深远的教训。

案例研究1:联合远征部队

联合远征部队(JEF)是由英国领导的十国联盟,在对北欧安全的共同承诺下成立,旨在快速响应危机并威慑和防御威胁。

其地理重点覆盖高北地区,涵盖从格林兰西部的北大西洋到挪威-俄罗斯边界的巴伦支海,再到东南部的波罗的海地区。

JEF成员国均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员,重视民主、人权、法治和北欧地区的和平。

作为集体国际机构,JEF能够迅速回应新兴危机,同时增强各国自身的防御能力并贡献于巩固北约的威慑态势。

自2014年在威尔士的北约峰会上推出以来,英国政府将该部队称为“灵活、机动反应部队,旨在提升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同志同道合的盟友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或北约共同迅速反应的能力。”

JEF起源于北约的框架国概念,旨在通过围绕更大盟友组织功能性团体以促进多国国防合作。

北约的愿景是,保持更广泛的能力范围的大盟友可以为其他志同道合的同盟搭建框架。

JEF设立的主要催化剂是欧洲不断演变的安全环境,尤其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侵略,使得迫切需要来自欧洲的灵活、迅速的军事反应。

英国在参与阿富汗和伊拉克行动时,不合时宜了其从事的快速反应部队,即在90年代构建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旨在为军事和人道主义危机提供能力,因此俄乌冲突后强调了高机动性多国部队的必要性。

作为框架国,英国是运作和制度领导国。

JEF常设联合部队总部和JEF秘书处位于英国常驻联合总部,负责策划和指挥所有海外军事行动。

JEF由一名英国二星少将指挥,得到150多名来自各国的多国人员支持。

正如英国议会所强调的,JEF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常设军队或作战部队,而是一组训练和演习在一起的部队,作为讨论防御和安全问题的论坛。

因此,英国并没有被提供部队,任何部队也没有被识别。

JEF利用各国现有的高准备级部队,并在进行协商和主权国家决策后参与部署于必要时以适应国情。

JEF是对北约目标的补充,但并不构成北约的一部分。

该联盟独立运作,但也可以与北约无缝衔接。

成员国间没有缔约义务,JEF机制旨在独立补充北约和参与国家自身的响应能力。

这一机制的设计启用快速响应安全威胁与危机的能力,低于常规战争的阈值。

独立于北约正式结构的运作方式使得决策者更灵活地采取行动,而无需寻求共识。

这样可以确保在快速变化的情境中,能够更快、更灵活地进行参与。

JEF填补了北约缺位的一个空间,不必触发“第五条”的集体防御原则,允许成员在无需共识的情况下进行集体行动。

这一倡议使得在成员双方達成一致即可分配部队、资源和专业实力。

JEF自2018年签署的《综合谅解备忘录》以来不断扩展其首要操作焦点,涵盖保护关键国家基础设施,提升部队整合通过联合军事演习来响应关键的区域安全挑战。

这一不断发展的任务反映了JEF对新兴威胁的适应能力,确保对传统防御和混合安全挑战的准备。

例如,JEF早期支持乌克兰,提供军事、政治、人道、经济和法律援助,签署了对乌克兰国际联合声明并努力加强安全合作。

乌克兰在2024年将观察到JEF的演习,旨在“提高互操作性,提升乌克兰武装力量的能力。”

JEF的行动基于JEF操作框架,以满足其参与国家在和平和危机情况下的需求。

因此,持续的JEF整合方案(JIOs)和主动的JEF响应方案(JROs)是为了支持加强多边能力,安抚国和威慑侵略而开发的计划综合军事活动。

JROs旨在为JEF参与国家的国家防务计划和北约的计划提供最佳对齐方案。

在和平时期,成员国整合其能力,通过联合训练和演习展现团结与凝聚力,并持续创新以增强其行动能力。

2023年11月,JEF国防部长首次达成协议,激活一个面向保护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的JRO,并于2024年又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演习,整合新技术的活动。

JEF不仅是一个联合远征力,它是成员国家为贡献区域安全和威慑、加强自身能力,以及作为互助协调和合作安全威胁的论坛而创造的动态机制。

案例研究2:综合海上部队

综合海上部队(CMF)是全球最大的多国海军合作与海洋联盟,46个成员国在职责区内覆盖约320万平方英里,被称为红海至印度洋。

这一区域包括世界六个重要海上瓶颈中的三个,包括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士海峡。

由美国领导的CMF于2001年通过12个志同道合的国家成立,为了抵制国际恐怖主义海上威胁后9/11危机的应急反应。

这始于海湾战争中的海军行动,扩展到反恐行动的一部分。

然而,CMF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1年,即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当时美国首次发起“愿意的联盟”。

CMF的许多原始成员在沙漠风暴联盟中表示参与,形成了CMF的广泛多国运营历史。

CMF的目标在于通过打击海盗、走私、恐怖主义和其他威胁来确保区域航行自由,同时支持伙伴国家的战略利益。

这包括了对其成员的能力建设。

CMF通过五个综合任务队(CTFs)逐步实施这一使命,集中于区域和功能性威胁和挑战。

CTF的关注领域包括:CTF-150海洋安全行动,CTF-151打击海盗,CTF-152海湾内海洋安全行动,CTF-153红海海洋安全和CTF-154海洋安全训练。

CTF的指挥权在成员之间通过轮换来执行,基于参与国家的兴趣、经验和资源,这要求成员国向任务部队人员多提供人员。

每个CTF都有独特的历史、成员组成、任务、训练、演习,以及干预或拦截的焦点。

CMF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积极展现其活动,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众对CMF项目的认知,同时也强调成员国的贡献。

通过突出这些成就,CMF不仅增强了国际声誉,还通过展示集体海洋安全能力和提升各国军事在全球的操作可信度来促进威慑。

CMF由一名三颗星的美国海军副上将担任指挥,同时他也是美国海军中央指挥部和美国第五舰队的指挥官,指挥部位于美国海军在巴林的支持行动。

CMF的副指挥官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的准将,其他高级职员由成员国提供,其中多数由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丹麦等国提供。

在最近的海洋安全会议中,CMF指挥官、副上将乔治·M·维科夫阐述了联合部队独特的指挥结构,称:“我把自己视为CEO,你们是董事会,作为那董事会,你们告诉我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而是我和CMF组织来实现。”

CMF大会作为高级顾问论坛,提供了评估过去议程、规划未来战略目标、探讨增强海洋安全及伙伴关系区域的新途径的机会。

加入CMF的国家有着共同的承诺,以维护国际规则基础秩序,保护合法商业流通,确保区域海洋安全和抵制不法活动,同时保持对新兴威胁的准备。

鉴于没有任何单一国家能够单方面维护海洋安全,各国共同贡献部队,携手应对重大威胁。

加入CMF也支持军事实力的目标,如能力建设,接受不同愿景下的不同指挥结构的作战经验,并增强与不在正式联盟中的国家的互操作性。

在2023年11月,印度从CMF的协作伙伴转变为完全成员国,成为十个印度太平洋国家之一,合作伙伴间包括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和美国。

印度的决定被框架为加强与美国深度互操作性的战略举动,并促进防御合作的发展。

印度海军在2024年完成了其首次在外军旗下的使命,拦截了根据CTF-150领导的走私贩运活动,这次由加拿大海军指挥的行动。

从机构上,CMF的会员资格是自愿的、分层的和灵活的,且没有复杂的政治或军事授权,没有设置的工作语言或建立加入或参与的固定贡献要求。

相反,每个国家的贡献根据其能力随时间变化,有些国家贡献的资产可用性决定其对任务的参与。

因此,贡献从在CMF总部提供一名或多名联络官,到在任务部队中提供军舰或海上侦察飞机不等。

例如,CMF可以调用并未被明确指定于CMF的军舰进行支持,只要在任何时候那个国家有时间并在取消其国家任务的情况下即可。

CMF的贡献理念是“成员将永远不会被要求做超出自身国家授权范围的事情。”

CMF在中东的有效性已被证明,是开展重要安全行动的关键机制。

在过去十年中,成员国的数量增加了50%以上,代表着印度等关键区域参与者。

在过去两年内,两个新任务部队成立,扩展了该地区的海洋安全行动范围。

CMF通过多种直接方式确保安全——在2021年,CTF150在加拿大海军的指挥下,完成了一次创纪录的反走私行动,成功拦截2835磅(1286公斤)的海洛因。

这样的案例表明,其实质性影响削弱了可能的恐怖融资,在确保航行自由和合法商业流通的同时间接强化了自由与建立的区域威慑。

来自JEF和CMF的经验教训与有效联盟的关键特征

JEF与CMF在各自区域或主题上的多国军事框架共享相似职能,专注于为复杂系统性区域威胁提供针对特定使命集的能力。

然而,它们通过独特的制度化方式实现其目标。

许多经验教训和有效联盟所需的定义特征可以为在印太地区建立有效的联合威慑力量提供启示。

建立统一的愿景和政策方向以实现一致行动

明确的愿景确保所有成员对目标一致,积极应对区域邻国的误解。

共同愿景增强了各国在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在训练到部署各项活动中的有效合作。

达到行动目标要求军民之间的协调以确保持续的支持与战略对齐。

不过,这种统一的努力往往是有挑战的。

JEF的政治与军事紧密相连,借助于公共政策方向与伴随的机密军事战略目标。

JEF举行定期的高级政治、政策与军事会议,以制定并细化 JEF对不断不断演变的挑战和战略优先事项的协调响应。

CMF和JEF体现出压倒性的战略目标一致性,十分关键于团结联盟的努力。

凯瑟琳·麦金尼斯认为,这些关键要素对于联盟成功至关重要,因为随着任务难度和风险的增加,联盟凝聚大于确保强迫的威胁。

在没有共享利益的情况下,各国往往不会优先考虑集体目标,从而导致合作伙伴之间产生矛盾。

在军事联盟中建立一致意见需要妥协,而这又可能制约行动水平效能。

VA劣势越大,越多的条理减少在各国之间为怀柔利益的共识。

最终,越强的共同利益,成员对联盟的承诺也越高。

建立政治身份与促进凝聚力

无论是CMF还是JEF的成功来自于其已有的组织基础,凭借在其各自的区域或主题的已建立的历史进行打造。

JEF的政治凝聚力是其作为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志同道合”特性,与彼此较近的地理关系也为此关系提供了支撑。

同样,CMF的参与国在共同抗击恐怖主义的背景下形成其身份,这种价值观和利益的共通性促进了其连续性。

稳定而强大的共享身份对于联合威慑部队(JDF)增强凝聚力至关重要。

更大的透明度,如同CMF与JEF,能有助于增强这种身份。

这两个机构通过联合声明、新闻稿、活跃的网站和社交媒体来保持公共可见性。

这种开放性提升了成员国的贡献,增强了可信度,合法化了联盟的使命,并在参与国之间增进团结和目标感。

领导、成员与互操作性的追求

CMF与JEF均由拥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强大的军事能力和丰富的多国合作经验的国家领导。

美国与英国,作为领导者,提供了实现有效联盟所需的战略愿景、政治意愿和共同安全的承诺。

他们有效管理成员在风险忍受和行动限制方面的不同,确保了团结与作战成功。

CMF与JEF对于成员持不同体制安排,然而都在数量上平衡需求(对于如高度凝聚力的伙伴关系)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CMF以灵活且成员主导的议程使自己不断发展,使区域威胁相应变化与调解。而JEF则深化其对共同威胁现实的回应,为日后给予合理的行动目标。

有效的联盟必须小心平衡政治和军事参与的组合,因为更大的成员资格并不总等于更有效的使命。

CMF与JEF的优势在于其灵活的选择参与形式,使国家能够根据各自的专业需求,兴趣与能力作出贡献。

这使得不仅生成发挥倍增效应,还使得小规模单位能参与——提升各国之间的能力、互操作性并极大构建联盟的合法性。

本质上,CMF与JEF成功的灵活选择参与形式为基于参与单位的专业、兴趣与能力的组合贡献了力量倍增效应。

在更复杂的行动安排中,专家的互操作性可以被理解为可通过四个基本领域完成的能力——陆、海、空、网络与空间领域。

因此,综合可预览的结果,通过选择性组件,允许各国积极合作,在掉落任务能力上获得时间。

在综合参与的情况下,其并不会限制参与成员国,反而促进相互补位,实际看其项目的共享。

执行联合威慑部队

未来一套联合威慑部队应当包含全面集成和协同合作的集体安全方法,使成员能够共同塑造环境,且通过可信和协调的军事活动与行动来威慑侵略。

JDF将力图应对其他国际框架,并避免重复,助力如联合国或北约等其他机构。

JDF将专注于发展联合作战准备,确保在陆、海、空、网络、空间域内实现高度互操作性,统一参与国家之间的战略目标。

成员国将根据构建JDF的能力设想进行贡献,确保对抗挑战发生的影响最大化。

JDF同时应为针对区域影响的国防与安全挑战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框架。

这种政治凝聚不仅将增强威慑姿态,还将强化对自由与开放印太目标的共同承诺与分析能力。

有几个关键特征是未来JDF的机制设置亟需更深入考量,以应对独特的区域地缘政治和威慑需求。

其中包括形式和决策、成员贡献和识别功能安全威胁的潜在任务组或次区域。

JDF应当考虑一种灵活的选择性安排,提供多级参与,并建立谅解备忘录,明确成员之间的贡献以及角色和责任。

因此,JDF的活动与力量部署仅需达到至少两个成员之间的共识即可,如同JEF模式。

最后,日常国防部长和领导年度会议,JDF应定期召开政治、政策和军事工作组会议,以保持共享理解,最大化对不断演化的挑战的协调和同步响应。

结论

威慑复杂,联盟更难。温斯顿·丘吉尔曾说:“与盟友作战的事情至少也有一件事,比与盟友作战更糟糕,那就是毫无盟友作战。”

历史表明,管理和实施战略合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在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运作和机构层面进行高度协调和调整。

朝着实现一个开放和自由的印太地区秩序的雄心勃勃的国际响应是必要的。

美国及其盟友具备能力并在行动框架中逐渐形成;然而,亟需的仍然是领导力、信任与坚定的政治意愿,以assert其共同影响力,塑造国际秩序的未来。

Zhao Qian

Zhao Qian is a business journalist with an exceptional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report on economic trends that shape the marketplace. His insightful coverage of the business world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economic dynamics that influence the Chinese-Australian community. Zhao's reporting is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serves as a catalyst for discussions on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ethic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