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406/1314543.shtml
中国于周四推出了一项关于保护和归还从殖民背景中移除或以其他不当或不道德方式获得的文化遗物的建议,赢得了许多寻求在解决这一严重问题方面加强合作的国家的热烈欢迎。
《青岛建议关于保护和归还从殖民背景中移除或以其他不当或不道德方式获得的文化物品》在国际会议上发布,该会议是第二届亚洲文化遗产联盟(ACHA)理事会会议的支持活动,于周四在中国东部山东省青岛举行。
来自中国和国外的专家表示,发布《青岛建议》符合全球文化对话与合作的国际趋势,也表明中国在博物馆去殖民化和归还通过殖民主义或其他不公正和不道德手段获取的文化遗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国家文物局(NCHA)的说法,《青岛建议》呼吁所有国家参与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对话,以促进文化遗物的归还,超越现有国际公约的范围,以加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
它鼓励通过外交、司法和捐赠等多种形式,创新和丰富遗失或通过殖民主义等不公正和不道德手段获得的文化遗物的保护和归还方式,并探索保护和归还特定历史文化遗物的国际解决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教授霍正心在会上报告了《青岛建议》的起草情况,他告诉《环球时报》,《青岛建议》的起草工作始于2024年2月,经过基于初步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八轮讨论和修订,方案的初稿完成。经过与相关国际专家的咨询以及广泛征求来自ACHA和其他代表的意见,最终草案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
他表示,该建议是实施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举措,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提出了处理因殖民主义而遗失或以其他不公正和不道德手段获得的文化遗物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形成了一个公平、科学、平衡和可持续的保护和归还此类遗物的解决方案。
来自参与ACHA的多个国家的代表,包括洪都拉斯、斯里兰卡和亚美尼亚等,告诉《环球时报》,该建议在处理由于战争和某些非法手段而流失的遗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洪都拉斯文化、艺术和遗产部部长Gloria Annarella Velez Osejo在会议期间告诉《环球时报》,失去的文化遗产的归还是值得国际关注的,是去殖民化的一种有力手段。她指出,中国在追踪海外流失的文化遗物方面做得很好。作为ACHA的新合作伙伴,洪都拉斯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化对话,以更好地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斯里兰卡的一位文化官员Juude Nilan Cooray告诉《环球时报》,他将《青岛建议》视为一个良好的典范,并将其经验带回母国,因为斯里兰卡目前也正在与荷兰讨论一些流失文化遗物的归还。
来自圆明园(或旧夏宫)的大理石柱子从挪威归还后,正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圆觉寺展出。
达成共识是一场会议的一大亮点,许多来自英国、美国、挪威和德国等国收集流失文化遗物的学者和相关文化、博物馆机构的负责人积极支持这一运动。
他们分享了有关文化遗物起源研究、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归还的实践与理解。
“谈到我来自的英国,近年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英国公众对于归还文化遗物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以及对殖民主义角色的承认,不仅是在这些文物来源的国家,也包括这些文物本身以及它们如何被移除出其原有环境。”来自艺术遗失登记处的文化遗产负责人Olivia Whitting告诉《环球时报》。
在会议上,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Donald John Harper与NCHA的官员举行了一个手递手仪式,归还了Zidanku丝绸手稿的流通过程的实物证据,这是一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古老文件,曾遗失于美国。这件证据是曾装有Zidanku丝绸手稿碎片的外包装盒封面。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otsen考古研究所教授Lothar von Falkenhausen和Harper在会上也就文化遗物的主题发表了演讲,表达了他们希望将遗物归还中国的愿望。
Harper表示,他将这一举措视为中美之间“良好的文化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