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eastasiaforum.org/2024/07/14/what-to-expect-from-chinas-upcoming-third-plenum/
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省会济南主持了一场高规格的商界和学界代表座谈会。与会者中,我的同事、知名改革派学者周其仁的演讲引发了人们对即将于7月15日星期一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雄心勃勃的改革议程的期待。46年前,1978年12月,第十一届党全会决定进行中国的经济改革。自那时起,过去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三次全体会议都坚持以经济改革为重点。中国政治局在4月30日的会议上提出,即将举行的全会的主题包括深化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它制定了一种’向问题奔跑,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法。全会更有可能宣布一些特定措施来解决可持续增长中的一些瓶颈,而不是采取大规模的自由化政策。在过去15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些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受阻。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构成严重挑战,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010年至2023年间减半。作为争取维持强劲经济增长的一部分,中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型质量生产力”一词,目的是通过创新推动生产率提高。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是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包括高端制造业、绿色能源部门和数字经济等元素。即将召开的全会的政策议程大概将集中于推动创新和提高生产力的方法。它可能涵盖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部门的加强。所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从而重新调整国家与市场和经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持续特征是相对薄弱的消费。2023年,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约为56%,大约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薄弱的消费是中国经济的若干问题的根源。它往往导致国内市场过剩。尽管一个小国可以通过出口摆脱问题,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要困难得多。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人们无法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那么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全会很可能会采取政策措施,试图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与中国民众分享。一项可能的改革领域是可能放宽农民工的官方城市居留权。有些市场参与者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全会不会宣布大胆的自由化计划。但“大爆炸”的方式很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风格,现在也不是中国的改革方式变得更加激进的时候。中国改革的实质是务实主义,强调使改变成为可能和基于结果的决策。这种逐步主义的挑战在于,改革必须稳步前进,因为不完整的改革可能会导致进一步改革的阻力和阻力。中国经济面临许多新挑战,这也使当局更难以采取更激进的自由化步骤。最近对中国资本项目政策的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中国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但是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放弃了这一政策。相反,它决定着重吸引外国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进入中国。这种政策立场的转变是由对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担忧驱动的。在将国内金融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前,暂停资本项目自由化是正确的。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尤其是美国采取的所谓’小院,高围墙’政策,也改变了中国自由化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增加了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尽管许多专家,包括我自己在内,呼吁更大胆的自由化计划,但即将召开的全会很可能会继续奉行务实主义传统,宣布一系列试图解决生产率增长和福利改善中一些瓶颈的政策。这种方法将再次使一些重要挑战得不到解决。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恢复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尤其是在私营企业家中。全会可能也会在这方面进一步制定政策努力,但很难预测它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判断务实主义是否仍然是最佳的改革策略可能有困难,但专业化政策是最有可能的结果,考虑到中国的改革传统和当前的外部环境。因此,市场参与者应关注政策方案是否足够激进,而是侧重于即将宣布的政策措施是否会得到严格实施,以及还有什么更需要做。国家发展“”的院长教授黄益平。